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您好CQ!门户! 资讯 摄友世界 查看内容

摄影好书|《RFK》:人们沉默或行礼,眼里凝结期待与哀伤

2020-9-8 14: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6| 评论: 0

摘要: “RFK葬礼火车”封面照片中是一个黑人家庭,两个孩子打出的标语上写着“再见,肯尼迪”(Bobby为Robert的昵称)。这本书先后出过不同的版本,我这本为2008年光圈出版社再版的版本。前阵子,玛格南摄影师保罗·福斯克 ...

“RFK葬礼火车”封面照片中是一个黑人家庭,两个孩子打出的标语上写着“再见,肯尼迪”(Bobby为Robert的昵称)。这本书先后出过不同的版本,我这本为2008年光圈出版社再版的版本。

前阵子,玛格南摄影师保罗·福斯克(Paul Fusco)过世,许多机构和个人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示悼念,悼念的贴图自然是以保罗最著名的那套作品——“RFK葬礼火车”为主。收录那套作品的摄影书《RFK》我也有一本,由此,也让我想起了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和当初我买这本书时候的一点经历。
那是在亚马逊中文网站还卖实体书的时候,有一天我在网页上看到这本书正在打折,我把打折信息顺手发给了朋友,朋友没犹豫就下单了。我没有下单,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还不够。
这本书很有名——无论在玛格南的历史上,还是在不同版本的摄影史著作中,这本书都会被提及,甚至会被重点介绍。关于这本书里的照片,我知道是在罗伯特·肯尼迪(1963年遇刺身亡的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弟弟)遇刺后,摄影师站在运送肯尼迪灵柩的火车上,拍下的沿途自发前来悼念的民众,那次事件有点像我们国家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的印象停留于此。

最初的几张照片是用长焦镜头拍摄于教堂内的肖像照片,其中有许多黑人面孔。

这本书的图片编辑为Lesley Martin(莱思莉·马丁),她是光圈基金会的创意总监。书中大部分页面为单张照片位于右页上呈现,也有一些为左页右页并置两张照片。图示对页中左右两张照片的主体人物分别是一位白人主妇和黑人主妇,她们二人身穿的连衣裙看起来都有些相似,暗示着一种平等。

被悼念的政治家罗伯特·肯尼迪的一些语录会被放置在一些对页的左页上,作为一种参考,或是气氛的引入。图示左页上的一段话大意为: “没人能扭转历史;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改变整个事件的一小部分,而所有这些行动的总和都将被写入这一代人的历史中去。”

不同种族的民众站在一起,无意中被拍摄了一张合影。

就135胶片拍摄的照片而言,这本书的开本相当的大,得益于优异的成像品质,这样大的开本让照片中的细节展现充分,我们可以从一张照片中分辨出很多信息。

如此的一张合影,如果你每个人的表情都看一遍,看完一张照片也要花上一些时间。

这本书共计收录有120张彩色照片,就一本单行本而言,这样的照片数量也超出了常见范畴,这也让这本书显得非常重量级。

除了表情动人外,这些照片还记录下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许多细节,比如学生校服和汽车的样式。

这显然是一家五口的工薪阶层,女主人特意准备了一束花。Paul Fusco站在火车上反向火车运行的方向,跟踪拍摄对象摇拍,形成了前后左右都虚幻的成像效果。

孩子们永远不知疲倦,当过兵的人则一定要行军礼。

我觉得它是纯粹的新闻摄影,形式上千篇一律,摄影师能拍下那些照片,完全是撞大运的结果,况且那些照片中的许多意义是基于那个年代的美国政治,我不太关心政治,我不是美国人,而且我也不是经历过那个年月的美国人,我觉得我的理由够充分了。书的价格的确很便宜,但买许多不认可的书堆在家里也不是个事。
朋友很快就收到了书,他非常兴奋,与我分享。我告诉他我没买……朋友诧异,说这么好的书又这么便宜,你怎么能不买呢?
人常常就是这样,再设防的人也禁不住别人三顿夸,再清醒的头脑遭遇现实的时候也难免受到干扰。朋友也没说几句,我就不坚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书本来就是要开眼界的,这本书就算不好,也该买回来仔细看看哪里不好。于是打开电脑,看亚马逊上还有货,价格也没变,马上下单。 
书送到了,我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朋友问怎么样,我说确实挺好,比我想象的好,整本书都是群像,是一次“美国人”的合影。
如果想象能代替现实,如果记忆能代替拍摄,那么摄影的确可有可无了。
摄影师保罗·福斯克当时是为一本杂志工作,他的确获得了绝无仅有的拍摄机会,从举行悼念仪式的教堂,到穿行于城镇与乡村的列车的两侧,再到最后下葬的公墓现场,保罗·福斯克抓住了一切可以拍摄的机会,他的镜头对准的是自发参与悼念的普通人,一张又一张的面孔,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片又一片的社区,人们沉默或是行礼,眼睛里凝结的是期待与哀伤,无法想象他们背后的生活,遭遇的究竟是怎样的愤怒与苦楚,而那些情感早已压抑许久。
保罗·福斯克的拍摄似乎的确没什么好说的,他拍摄的是他看到的,他有感触的瞬间,手法直接朴素,与之对应的,则是那些自发前来悼念的民众,他们怀着的也是一份朴素的情感。他们曾经把希望寄托在那位躺在棺材里的政治家,是一份天真与信任连系了民众与政治家,而现在希望如肥皂泡般破灭了,这一切写在人们的脸上,保罗·福斯克的照片记录下了上述瞬间。
如果说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里记录下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压抑、盲目、危机四伏的美国社会,那么保罗·福斯克的这批照片则记录下了1968年经过反复沸腾和洗礼,有些黯然伤神的美国社会,只是并非是全面,而是一个侧面,或是一个切片——以一种最直接的,无意识的,但最巧妙的方式。

这样一幅合影简直像是经过事先布置……

如果此刻你忘了罗伯特·肯尼迪那档子事,但看这样一张照片,简直像是在看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然而那又是真实的人生。

有人已经等待了很久,有人像是刚刚到来……

这本书中有少数几幅竖幅构图的照片,不过好像都用来拍摄黑人社区了,大概是一种巧合。

老兵不死,后继有人。

这幅照片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不知是兄弟还是父子,端坐在摩托车上表情安详……

到了末尾几张照片,开始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拖尾影像,仿佛人群都被漩涡吞噬,一切看似虚幻。

最后是公墓中下葬仪式的记录,上层社会的精英们一律身着黑色礼服,不知他们此刻在想的是什么,但显然,照片中的他们不如平民们更能让人记住。

我后来对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也做了一点搜索和研究,不过我毕竟不是历史学者,除了一句“1968年是动荡的一年”之外,我也没能记住多少东西。
在今天重新翻开这本书来看,有一点是肯定的,书中的这些照片虽然在当时只是新闻照片,但背景知识和时代隔阂并未构成阻碍我欣赏这些照片的障碍,也就是说,这些当年的新闻照片如今已变成永恒瞬间了,甚至变成许多观众共同的视觉记忆了——即便绝大多数观众并非当时的参与者,这是好照片能产生的奇妙效应。从这本书中,我还收获到另外一点心得,那就是形式只是好照片的一部分,有很多好照片其实没什么新颖的形式,但有真情实感,后者才是弥足珍贵且历久弥新的。

tintinwong:摄影爱好者,摄影书书评专栏作者。翻译过摄影书若干本,参与过摄影书策划和编辑若干本。曾做过土建工程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长期征稿】
邀请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
本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
我们想强调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准地去解读该书作者传递出来的观点,无论旁人赞同与否;如果您是无意间邂逅该书,请将这份特别的缘分而带来的观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视界”栏目编辑们的初衷期望在庞杂的书海中,通过您,得以在更窄的范围内分享给大众一本摄影好书。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该书的版本,作者/译者,购于何时何地等信息;
3,触动您的重要语句或图片内容;
4,本书相关图片。
请发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4-5-17 05:44 , Processed in 0.0855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