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您好CQ!门户! 资讯 摄友世界 查看内容

昌鸿恩:卫生摄影成就平凡人生

2020-8-5 22: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7| 评论: 0

摘要: 原创口述影像历史中国摄影出版社来自专辑口述影像历史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
原创 口述影像历史 中国摄影出版社 来自专辑口述影像历史
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师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
今天从第一卷中摘编老摄影家昌鸿恩的口述,感受老一辈摄影家的摄影情怀与担当:
口述人:昌鸿恩
采访人:李阳和
机缘巧合进入卫生系统
记者:昌老师,您的很多摄影作品我们都见识过,在卫生摄影界,您也是当之无愧的摄影大家。请您讲讲,您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卫生摄影的?是怎样走上卫生摄影这条路的?
昌鸿恩:我是1951年开始从事卫生摄影工作的。当时卫生部刚好要成立宣传处,需要摄影方面的人才,我弟弟刚好在卫生部工作,就把我介绍到宣传处工作。到了卫生部宣传处之后,我就在下面的电影摄制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搞摄影。我非常高兴得到这样的工作机会。因我是南京人,之前在南京一家老字号照相馆里待过一段时间,有一些摄影基础,对摄影的整个流程,从拍摄到胶卷冲洗都比较熟悉。而且,我也喜欢摄影,所以工作非常努力。
1956年,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培养了大批群众积极分子担任查螺员和粪管员,图为他们在复查钉螺。
记者:在卫生部工作的这段时间,您主要拍摄了哪些作品?有哪些比较难忘的工作经历?
昌鸿恩:我到卫生部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卫生部宣传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转入卫生部卫生宣教器材制造所,我也在其中。1954年,该所改名为卫生部卫生教育所。1956年,我在卫生教育所任摄影组负责人,并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感到无上光荣,同时也认识到要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并开始有意识地出去拍摄一些重大题材的作品。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从那时开始,我跑遍了南方的水网地区,拍摄了大量医疗卫生系统防治血吸虫病的照片。1958年,毛主席得知江西省余江县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后,夜不能寐,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看到这个消息,我心情非常激动,想到我手头正好有这方面的照片,就立刻联系新华社摄影部,选送了我拍的4幅余江县防治血吸虫病的照片给新华社。新华社立即向全国发了通稿,标题是《余江人民送瘟神》,并配有按语:“毛主席写诗词歌颂的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江西余江县人民,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由此一来,全国主要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全部登载了我拍的照片。自此,我就不断地拍摄一些卫生题材的新闻作品。
记者:除此之外,您还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
昌鸿恩: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卫生部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出一部《中国人民卫生》大型画册。画册中的一部分照片可选用以前拍的,但也需要再拍一些有代表性的卫生摄影作品。我就深入到全国多个省市拍摄了很多照片,其中有40多幅作品入选画册。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硅肺调查研究队的科学家深入江西大吉山矿井下,调研硅肺病防治情况。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理学家张锡钧(左四)和病理学家胡正详(右一)在矿井中。
记者:可否介绍一下,这本画册里面哪些是您的作品?
昌鸿恩:比如这幅照片,反映的是1958年医学专家到大吉山钨矿调查硅肺病防治状况的情景,就是我拍的。大吉山位于江西和广东两省交界处,非常偏远,从北京到那里,路上就花了好几天。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比如生理学家张锡钧教授、病理学家胡正详教授,他们为了调查研究矿工的硅肺病防治情况,深入江西大吉山钨矿,亲自到井下进行实地查看。我跟着他们一起下矿,拍了这些照片。出了这本画册之后,我感觉摄影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了,也干得越来越起劲了。
195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
用镜头推出独家新闻
记者:您刚到《健康报》工作时多大年纪?当时报社的摄影工作是什么样的状况?
昌鸿恩:1961年到《健康报》工作时,我刚好34岁。但当时《健康报》也要精减人员,一下从60多人减少到30多人,两个搞摄影的,也只留了一位老同志做些发稿、画版样之类的工作。我因为之前有一定的摄影工作经验,也算是有点资历,到了《健康报》后,就很自然地承担起了报社的摄影工作。当时,我年轻力壮,热情又高,愿意出去跑,所以很多摄影任务都是由我挑头去完成的,也因此有很多机会出去拍摄医药卫生题材的摄影作品。
这样一来,我拍摄了很多摄影作品,发表在《健康报》画刊上。这个画刊是在我来《健康报》之后才创办的,都是一个整版地刊登我拍摄的照片。刊登在画刊上的照片,对图片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主题好,而且拍摄的角度、表现形式、画面感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行,尤其是主打照片,一定要传神。这也就要求我不但要多拍照片,还得要精益求精,才能把画刊一直办下去。可以说,因为我的到来,报社的摄影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记者:您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了许多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非常具有史料价值。请谈谈让您记忆深刻的一些采访经历和摄影作品。
昌鸿恩:20世纪60年代,我做了几个很有影响的独家报道,现在回想起来,仍是挺欣慰的。第一个独家报道是关于国家领导人慰问在苏联遭到迫害的留苏学生的题材。20世纪60年代,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有点紧张。1965年3月,我国留学生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反美示威游行时,遭到了苏联军警的殴打,其中有4位留学生身受重伤,被转回国内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
3月16日,一些机构和团体组织慰问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留苏学生,我负责这方面的摄影报道。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和全国政协的一些领导都已慰问了这些留学生,我意识到可能还会有中央领导前来慰问,于是跟协和医院办公室的范雨田同志打了招呼,如果有中央领导来,请他第一时间通知我。
果不其然,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卫生部食堂(当时《健康报》和卫生部在同一地点办公,吃饭也在一个食堂)吃中饭时,范雨田同志打来了电话,说陆定一副总理在医院,让我赶紧过去。陆定一当时不仅是国务院副总理,还是中宣部部长,分管卫生部。得到这一消息后,我立即赶往北京协和医院。到医院后,我看到陆定一副总理正在听医生汇报治疗的状况,然后他就去看望了4名受伤的留学生。我在现场拍摄了陆定一副总理慰问留学生的照片。
1965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到北京协和医院亲切慰问在莫斯科参加反美示威游行中遭到苏联当局迫害的中国留苏学生黄照庚等4人。
陆定一副总理工作非常忙,他是中午抽空来协和医院慰问受伤留学生的,之后他很快就离开了。我从协和医院出来时,在医院门口碰上了新华社摄影部的王同志,我告诉他,陆定一副总理已经离开了。他听后非常遗憾,因为晚来一步,他错过了拍摄。这样,我拍的照片就成了独家新闻。回到报社我正在冲洗照片时,这位新华社的王同志找过来了,希望我能把照片提供给他。我和他比较熟,加之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面向全国各大媒体发稿,于是,我就同意让他取走了底片。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第二天,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都在第一版头条刊登了我拍的这张照片。我们《健康报》刊登的则是另外一张照片。作为一家专业报的摄影记者,我能抢到独家新闻,拍摄的照片荣登全国各大报纸,我为此感到很自豪。
第二个独家报道,是1965年我做了一系列有关医学专家到农村巡回医疗的报道。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组织医疗队下乡,许多医学专家也积极报名参加医疗队,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卫生部随即组织了一支医疗队到北京通县宋庄进行巡回医疗,其中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胡传揆、沈渔邨等专家都参加了巡回医疗。我去了宋庄,在那里待了3天,拍摄了一组他们在农村诊疗的照片。这些照片都发表在《健康报》的头版头条。
与此同时,卫生部还从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的医院中抽调医生,组建了一支医疗队到湖南省湘阴县开展巡回医疗。这支医疗队的人员较多,而且好多都是协和医院、阜外医院的名医,像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胸心血管外科专家吴英恺等知名专家都在内。我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名医下乡是极其难得的好题材,就主动向报社领导申请去进行拍摄报道。报社领导很快就同意了,我随即赶往湖南。
医疗队在湘阴县三个公社巡回医疗,我深入到三个公社分别采访了黄家驷、林巧稚、吴英恺等名家。当时是4月,湖南正值雨季,阴雨连绵,田间小路泥泞湿滑,拍摄条件很艰苦。但在深入实践中,凡是能触动自己感情的题材,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条件下,我都要想方设法抓拍下来,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6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在湖南湘阴县农村为孕妇细心做产前访视。(《满怀深情》)
我随同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巡回医疗,连续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林巧稚到一位农村孕妇家里做产前访视,她对这位初次怀孕即将分娩的孕妇十分关心体贴。孕妇知道是北京来的专家给自己诊断,十分激动。林巧稚询问孕妇时神态亲切自然,和孕妇一家感情交融,场面感人。妇产科专家为孕妇看病,尤其是在农民自己的家里,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而且画面比较有视觉冲击力。在旁边跟随拍摄的我,立刻抓拍了这个镜头。由于湖南农家屋子的窗户很低,阳光从外面照进来,打在人物的脸上。在拍摄时,为了充分利用窗外的光源,我将快门速度减慢1/30秒,用闪光灯做辅助光(闪光灯的速度是1/100秒),当闪光灯闪后快门还继续感光,窗外的光源反而形成侧面主光。这张照片拍出来之后很成功,我给它取名为《满怀深情》。这幅作品后来在第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上得以展出。中国卫生画报社在林巧稚100周年诞辰时,也出了一本纪念画册,用的是我为林教授所拍的另一张照片做封面。
196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阜外医院院长、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吴英恺教授在湖南湘阴县农村经常风雨无阻地为农民巡诊。(《风雨无阻》)
我在陪同胸心血管外科专家吴英恺巡回医疗中也拍了一些好作品。有一次,吴英恺教授乘船奔赴一个村庄,当时风雨交加,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扶拐棍,身背药箱,坐在船头,神态坦然自若。当时,我坐在船的另一头,这具有浓郁的当地风情的一幕激起了我强烈的摄影创作的冲动。为了增加一些光的效果,我将闪光灯的延长线移到人物的左侧面,人物的脸部就变亮了,同时也很有立体感。经过这样一处理,就弥补了阴雨天光线不足的问题,拍出来的效果也很好。我给这幅作品命名为《风雨无阻》,它体现的是名医在乡间风雨兼程巡回医疗的主题,也很有地方特色。作品见报后,反响很好。1965年,这幅作品参加了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吴英恺教授,他还特地跑到美术馆去参观了。
精益求精才能有所成就
记者:在您看来,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您个人的经验给我们谈谈。
昌鸿恩:我认为,好的摄影作品,首先是要有好的主题、好的立意。这需要我们平时在工作中多留心,多用心,善于去发掘。一旦发现好的选题后,要及时把握住,并善于利用摄影的手段,包括构图、光线、线条等摄影的元素,突出主题和中心,让画面层次分明。此外,要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要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感情,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就会很理想。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要在运动中去抓拍,才能拍到鲜活的、能打动人心的片子。我在拍摄医生工作场景的照片时,一般都不会事先说我要拍什么样的,而是跟他说:“你做你的,不用管我。”然后,我就跟着他,在他工作过程中抓拍,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真实、自然、生动。有些作品为什么有永恒的生命力呢?就是因为它不但主题好,而且拍得好,摄影手段运用得好。这就是佳作。一名摄影记者一生中能有十张八张这样的作品,就很了不起了。
《出院》天津,1961年
1962年,眼科专家张晓楼教授(右)用猴子做试验,检查沙眼病毒。
1964年,黄家驷教授指导学生实习。
记者:回顾您做影像记者的经历,应该说是很成功的。您觉得您身上有哪些品质和优点促使您这么成功?
昌鸿恩:我很努力,肯下功夫学习,所有能接触到的摄影书籍我都要看,各种摄影展也都去参观学习,并虚心向别人请教。身边有很多高明的人,都值得我去学习。加上我悟性也不错,爱钻研,所以进步较快,在从事卫生摄影的头几年就成长起来了。当然,我能在卫生摄影领域做出一点成绩,也得益于报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以及锻炼、学习的机会。为了提高大家的文化业务水平,健康报社组织部分同志参加了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的学习,我从1962年至1965年历经四年业余学习,取得了毕业证书。这让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也有利于我业务能力的提升。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摄影作品有追求。要想拍出有价值的照片,首先要有好的选题,选题确定好了,接下来就是利用各种摄影手段,生动地表达这个选题,特别要善于揭示人的内心,要在运动中拍摄,光线要处理好,突出主题。这样的照片就会很生动,也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记者:在工作中,您遇到过哪些对您的摄影创作有影响的人?
昌鸿恩:几个香港摄影界的朋友对我有比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其中一个是简庆福,是香港有名的摄影家,是搞美术出身的,他把摄影跟美术结合起来,拍出来的作品比一般人的作品要高一个档次,尤其是擅长风光摄影。他给了我一本画册,我看了很受启发。1981年,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去张家界拍摄风光照。我向领导请示,领导说:“好啊,有机会跟名家学习,去吧。”这样,我就跟着他在张家界拍了一周,学到了不少拍摄的知识和技巧,对我提升摄影水平非常有帮助。
记者:对于现在的年轻摄影记者,您有哪些寄语?
昌鸿恩:现在数码技术发展得很快,拍摄成了更容易更普及的事情。数码相机有其优势,方便、快捷、易用,大家都可以拍着玩玩。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要想拍出好照片,还是得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摄影水平。
我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摄影记者,首先是要能吃苦,尽量多出去走走。当然,还要多学习多思考,把技术掌握好了,再用心拍,努力拍,总能拍出不错的作品。
1965年,钟之琦教授(中)在北京郊区为农民看病。
1974年,屠呦呦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昌鸿恩,生于1927年5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51年到卫生部宣传处,开始从事卫生摄影工作。1961年进入《健康报》任摄影记者。1974年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摄影室工作。1978年1月筹建卫生部卫生科教电影录像摄制机构,并参与《健康报》的复刊工作等。1979年7月1日重回健康报社工作。
在医药卫生领域从事摄影工作近40年,拍摄了许多宝贵的卫生题材的摄影作品,为我国医疗卫生界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图片。2013年被中国卫生摄影协会授予首届“医学摄影终身成就奖”。
内容节选自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
(第一卷)
主 编:高 琴
执行主编:高 扬
开本:16 开
版次:2020 年3 月第1 版
定价:128.00 元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原标题:《昌鸿恩:卫生摄影成就平凡人生》
阅读原文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4-4-26 19:48 , Processed in 0.0827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