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22|回复: 1

春节:斗灯和吊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4 08: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原创:郭振民 编辑整理:梁毅

童年时盼着过年,除了盼着好吃的,盼穿新衣裳,盼和小伙伴们满街里跑着玩,那就是盼着到街上去看挂满街筒子的斗灯和吊挂。
        别看我们村子不大,倒是有一条东西贯通的街道,那是村里的“主干道”,大街的两端,各建有一座寨门。
        就是这条站在东寨门能看到西寨门,站在西寨门能看到东寨门的乡村大街上,每逢过年都挂满斗灯和吊挂。因此,晚上游玩观灯,白天看吊挂听故事,成了村里人们盼望过年的“心气”和眼中的“一景”。
        听村里九十多岁的老柏爷爷说,就咱村这小小的“一景”,“驰名”十里八乡。你还别说,附近几十里之内的村庄里都还没有,只有号称“小北京”的咱们村才“称”。那时我还纳闷,就咱这小小的郭庄村怎么说能称得上“小北京”呢?
        那斗灯,可不是木架上糊几片纸的一般灯笼,而是铁箍嵌玻璃的斗灯。灯罩上部呈古代塔顶状,四角上翘;下部形状蛮像上大下小,倒扣着盛粮食的斗。灯的铁框漆成大红色,四面镶嵌玻璃,整个斗灯显得既古色古香,又富丽堂皇。
        记得小时候,灯里面点的是“炮子灯”,就是带玻璃罩的煤油灯。再后来换成了点蜡烛,在每个灯的底部放一块半截水坯,上面挖一个蜡烛粗细的圆洞,就成了一个土烛台。点着的蜡烛插在里面,既稳当又安全。
        那时街里挂的“吊挂”,是一根竹竿的两端各悬挂着一幅布面通画。两头各绑着一个铁丝钩,悬挂时将铁丝钩挂在拉紧的绳子上,布面画便垂在下面,人们站在地上,便可以观赏吊挂上的画。
        记得布做的画幅呈长方形,有二尺来宽,四尺来长。布面不知用什么工艺经过处理后,再往上面画画。画片的风格类似现在的彩色连环画,画工精细,色彩艳丽。而且,画的山水风景、人物走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画片的内容是四部古典名著:西半截街画的是《聊斋》和《三国演义》;东半截街画的是《封神演义》和《水浒传》。这些古典题材的人物故事,所有画作不仅气势宏大,笔墨豪放。而且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



        每年腊月三十,是挂灯笼吊挂的日子。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大早起就慌了神,三口两口吃完饭,一抹嘴就慌着跑出去。这时,早有几个吃完饭的小伙伴,在院里已等的不耐烦了。临出大门,家里大人们总是嘱咐说:“别毛手毛脚的,给人家摔了!”
        小伙伴们一出大门,就朝着大街的中央跑去,因为东半截街的灯笼和吊挂,都存放在家住村子中间的张小友家。
        张小友是个老“光棍儿”,五十多岁,个子长得老高,足足有两米多。他的脚好像有什么毛病,一年四季总是用白布裹着,像裹了脚的老太太。走起路来整个身子一晃一晃的,像是不稳当的样子。人们都叫他张小友,
        到底是因为他长得个子高叫他“丈”小友?还是姓张名叫小友?至今不得而知。因为张小友就一个人,又独住一处房子,所以每年过了正月十六,街里摘下来的灯笼和吊挂,都存放在张小友家里。
        几个小伙伴连呼哧带喘地跑到张小友家,早到的大人们已经把玻璃灯罩,一个个都擦得铮明瓦亮,而且灌满了煤油。于是,每个孩子,一个人手里提着一个灯笼,跟在大人后边,排成了一长串的提灯队伍,走在大街上,心里还美滋滋的。引得街上闲歇着的人们,跑过来围观。还纷纷和孩子们打着招呼:“呵!灯笼吊挂来了!过年啦!”
        每当这时候,小伙伴们个个心花怒放,走路也更带劲了。按照管事人的安排,大胡同口放一对灯笼,小胡同口放一对吊挂。不一会,从街中央到东寨门,长长的街上摆满了灯笼和吊挂。
        这时候,孩子们“散灯”任务算完成了。紧接着大人们搬来梯子、板凳,在街两侧的南北墙上,横着拴好了一条条绳子。然后隔一条绳子挂一对灯笼,再隔一条绳子挂一对吊挂。
        临近中午,大街的灯笼、吊挂就全挂好了。站在街中心,朝街东、西两边望去,排排灯笼顺街排开,连绵蜿蜒,犹如灯笼的长蛇阵;而那花花绿绿,多彩多姿的吊挂,随风摆动,犹如彩练在舞动,格外壮观!
        每当这个时候,大人、孩子们纷纷跑到街上,看灯笼,观吊挂,熙熙攘攘,笑声阵阵,都盼着傍晚迎神的爆竹声响起,满街华灯齐放时刻的到来!
        大年初一起五更,家家户户烧香上供,绕街串户磕头拜年,等转完了,再回家吃饺子,人们才算是忙过去了。这时,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妇,换上新衣服,纷纷走到街里,见面作揖道喜,拉家常。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听村里有学问的“文化人”,声情并茂地讲解吊挂上的故事。



白寿章花鸟四条屏


记得那时候,东半截街的人们都爱听庆林的讲解。庆林上过学,有文化,爱看老书,通古博今,讲解起来一套一套的。兴致来了,连比划带说,人人都爱听。
        此时,他站在一幅吊挂底下,一边用竹竿指点着吊挂上的画片,一边给人们讲解着上面的故事。周围密密麻麻地站着一大片人,一个个仰着脖子,睁大眼睛,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发出唏嘘赞叹声!
        “你们看,这一幅是《西岐》里边的‘姜子牙冰冻岐山’”。
        “《西岐》是什么戏呀?”还没等庆林说完,人群里不知道谁冒出一句。
        “连这都不知道?《西岐》就是《封神演义》!”念过小学的树谦说。
        人们“嗡”地一声笑了。
        “别瞎嚷嚷了,快听先生讲!”
        这时,庆林用竹竿指着吊挂上的画面说:“你们看看,画的什么?是什么意思?”
        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瞅着吊挂上的画,画面上画得好像是山头下边的水坑里结了冰,冻住了好多古代穿铠甲的兵将。
        “不知道?”
        “画的都是小人呗?”
        ……
        人们议论着。
        庆林咳嗽了一声,接着讲开了,人们都来了精神,鸦雀无声,都静静地听着。
        “话说古时候,商朝和周朝打仗,那是好几千年前的事了。”庆林解释说。
        “商朝派了一个叫鲁雄的大将,率领大批人马,日夜兼程出了五关,来到西岐山下。
        “周朝的姜子牙,得到消息后,派南宫适和武吉两员大奖,带领五千多人马,前往西岐山安营扎寨,封锁路口。
        “两家人马对阵安营,相向扎寨,都高度警惕,小心防备。那真是“王八瞅绿豆——大眼对小眼”,生怕出事!
        人群中,有的在偷偷地笑。
        庆林环视了大家一眼,接着说。
        “当时,正值七、八月份,正是伏天,西岐的军队在山顶上,连晒带烤,暑热难当,热得够呛!而商朝鲁雄,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下茂密的树林深处,十分凉爽。商兵见西岐人马扎营在山上,都笑周兵是傻蛋,自取灭亡。
        “还是姜子牙鬼点子多,他命令带兵的武吉,在营地后边筑起了一个三尺多高的土台,并派人将事先准备好的棉袄、棉裤发到每个士兵的手里。士兵们一看,都大眼瞪小眼,不得其解,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大伏天,发棉袄棉裤,真是神经病!”
        “你们可不知道,姜子牙这家伙,不但鬼点子多,能耐也特别大。等到天黑了,姜子牙开始念咒,作起了法。
        “不一会儿,西岐山就刮起了大风,这一刮可不得要紧,一刮就是三天。到后来竟撕棉扯絮地下起了鹅毛大雪。眼看着三伏天一下子就变成三九天,地冻天寒,商兵们一个个手脚都冻僵了,动都动不了了,嫑说打仗咧,带兵的鲁雄急得直跺脚,也无计可施。而西岐的将士们,一个个都穿上了棉衣棉裤,暖和和地,一点也不冷,真是“吃西瓜喝凉水——什么事也没有!”
        “这事还远远没有完,当大雪停了,天上的阴云也散了,接着就露出太陽。你想想,那是三伏天的日头,火辣辣地照着大地,真像水蒸火烤一样,就是再厚的冰雪也禁不住化呀?很快就将积雪都化成了水,那水哗哗地往山下冲去!
        “姜子牙一见这场面,乐了。‘哈哈’一笑,拍拍脑门,损招又来了——,又一个损招。”
        “乡亲们,你们猜,什么损招?”庆林卖起了关子。
        “不知道!”
        “快说吧!”人们都着急了。
        庆林咳嗽了一声,用竹竿指了指吊挂上的画面,说:“你们看看这画面,画的是什么?”
        人们赶忙瞅了瞅画面,有一个眼尖地说:“水冻冰了,还冻住了好些个人哩!”
        庆林笑了笑说:“不错,真让你说对了。”
        他又接着说:“姜子牙又开始念咒,忙着作法了。你们猜怎么了?——西岐山又刮起了冷风,大寒风!”
        “好家伙!真神啊!”不知道谁说了一声。
        “嫑嚷嚷了,听你说呀?还是人家讲啊?”立即遭到人们反对。
        庆林又开始讲了,而且更带劲了:“那寒风呼呼使着劲地刮,拿现在的话说,少说也得有十来级。转眼间,那寒风就将刚化的雪水,一下子又都冻成了冰。再说那许多来不及跑的商朝兵将们,都统统被冻死了。大将鲁雄也被冻在了中军帐中,浑身冻得瑟瑟发抖,跟孙子似的。这时,姜子牙的刀斧手走上前去,破门凿冰,才将他弄出来,押到了姜子牙的面前。……。”
        人们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
        “后边哩?”
        “后边哩?”。
        “怎么?还没听够呀?”人们听上了瘾,催促着往下讲。
        “讲完这一段,咱就不讲了。”庆林接着往下讲。
        “你们猜?怎么着?他刚才作法不是把水冻成了冰吗?这一回,他要把刚才冻成冰再化成水!你看奇怪不奇怪?经他这一折腾,转眼间,把西岐山下的冰又都化了,那些未冻死的商兵都溃不成军,纷纷四散奔逃,姜子牙大获全胜!——完了!”
        “这就完了?”
        “你看看日头,都晌午咧!””
        “不完,还怎么着?到你家喝点去?”
        “过年哩,喝酒有什么问题呀?”
        ……。
        人们余兴未尽,依依不舍地散开了。伴着人们的说笑声和孩子们的打闹声,都各自回家了。
        大年初一的中午,家家户户都摆席,什么八大碗、四小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说不定喝多了,酒兴上来,还要胡诌上几句《姜子牙冰冻岐山》的故事!
        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每和周围的朋友们谈起当年老家的斗灯和吊挂,都感到自豪,心里乐滋滋地。但同时也为没有收藏一盏斗灯和一面吊挂而感到惋惜。
        在我离开家乡几十年里,见到当年的小伙伴时,我曾几次嘱咐他们,寻找打听当年村里挂的斗灯和吊挂。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他们说,好多年前就不见了,往哪儿去找呀?

        家乡的斗灯,家乡的吊挂,那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一景。



郭振民
<hr>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四海结缘 百年醇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微信登录

×
发表于 2022-10-24 08: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码关注
转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4-5-6 21:02 , Processed in 0.09350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