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56|回复: 0

马思嘉:西海固的光阴故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5-3-14 2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专栏发表记者马思嘉撰写的文章《西海固的光阴故事》。
' t9 M% C) C) C; `, l; G
" b; ~- E4 Y: j6 b4 ?宁夏西海固,曾是极度贫困的代名词。无数笔墨记录过它千沟万壑的荒凉,书写过人们坚韧不懈的奋斗。
# d# _  f/ W. Z; x6 M4 }2 ]; W% ]9 J3 I1 G+ d1 M* }
回顾自己对西海固的报道,我发现,与前辈相比,我所记录的,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新西海固。
0 O: x* r+ s% d" u  F9 ?. B3 D% K1 n! g# K# [0 @; [3 q
20多年前,西海固地区的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村,一个叫马燕的女孩渴望上学。但贫瘠的黄土地产不出果腹的粮食,井窖里存下的雨水也无法满足用水需求,马燕因家贫而几度面临辍学。她将日常生活和对求学的渴望写在日记中,被一名记者看到,整理成《马燕日记》,以多语种出版,成为“感动世界的中国童话”。
& Z1 w1 l) C. ~* M- R
" B$ a7 W. x) Q/ B( I西海固千千万万的“马燕”,如今是怎样的命运?' {" u2 R0 y0 `+ P
; W1 w9 R1 I" o
去年冬天,我们驱车前往马燕故乡,一幅崭新而鲜活的画卷扑面而来。
) S3 i, O! y  `% ~* V
# d' h% m& d8 Y  K. q& F告别沟壑纵横的黄土地,马燕儿时生活的张家树村村民已搬迁至宜居之地,黄土覆上厚厚草甸。简陋校舍的原址上,高大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教室和宿舍的暖气开得很足,塑胶操场上是打篮球或散步聊天的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与“控辍保学”、免费营养午餐等政策合力保障,如今的“马燕”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或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了。
0 j5 h5 l$ v/ A" l) y, E5 R1 F: v6 K
  C, Q. Z/ H) K" z9 P" C马燕上学路上最害怕的那条深沟还在,数十米宽、数十米深,像黄土高原上一道巨大的伤痕。寒风呼啸其间,站在深沟边,我双腿打颤,难以想象幼小的马燕是怎样涉险走过的。如今,沟壑间已架起大桥,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校车、私家车穿梭其间,如20年光阴倏忽而逝。4 H: C* n' j" w0 r% V+ N% ~& D. J1 Z) A
( A  K( M! q1 [; s5 k! R7 r" S
“像做梦一样”“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这样的话,我在今天的西海固无数次听到。& d2 }$ h0 M1 }  E9 y! u1 u( O: r

9 m+ `/ ]! E* @8 n: f. q路、水、电、网如毛细血管般,在西海固大地上纵横交错,滋养着特色产业,孕育出崭新名片。盐池滩羊、原州区冷凉蔬菜、西吉马铃薯、泾源县避暑游……人人有事可做,有梦可期。
8 K8 F" P, Y! c( u9 y: j8 q5 y5 z$ @8 U2 G
六盘山下,革命的火种与胜利的光辉曾照耀大地,西海固人骨子里的乐观与血性激荡千年。
6 y0 m+ S! c; H$ K$ T* R7 i& X" y0 P- m* n4 v, }( Z
即便缺衣少食的日子里,西海固人对篮球的热爱也丝毫未减。尘土飞扬的场地、木板和铁圈做成的篮球架、磨掉外皮的篮球、毫无技巧但斗志昂扬的球员,常吸引众多球迷从附近乡镇赶来围观。
4 k* c" C$ S) n
6 Y  b! e6 C. y8 H% Q) L: ]如今,西海固村村都建了专业篮球场。不少乡镇企业老板出资请球员打比赛,“村BA”也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走向更高舞台。
0 w% p8 Z' _. \* j$ N" J  [, y2 F( z  D' U; v9 X# _
仲夏之夜的西海固“村BA”,清风拂过山野,乡村篮球场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欢呼震天。各民族球员、球迷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为球员献上声嘶力竭的呐喊。那场景,真比《灌篮高手》更励志,更让人热血沸腾。
# t4 M5 q; X1 L$ u% \6 p" R4 L1 U& d# Q5 a) P& {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西吉县露天篮球公园,这句标语引人注目。
/ K: F  D7 G6 `- L
! Z6 T  z3 h' ~- ?# R: ^在西吉县文学馆,有一面金色荣誉墙,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勤奋书写的农民作家群体和他们的思想所抵达的高度。在短视频时代,这种坚守,为他们筑起一处精神堡垒。4 R* B* t9 z$ `- K/ I  x

  N/ r3 @' W" G- [) e7 x9 Y, F出生就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回族作家马骏,去年斩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8 L* e1 P7 U5 n
  y4 D' a. ^* r/ ]" m这名29岁的西海固青年,全身没几处地方能动,被父亲抱着考上大学,却又因家庭拮据、父母无法陪读而放弃。灰暗之际,他读到史铁生,跨越时空的心灵相通点亮了他的人生。深夜,在父亲醒来帮他翻身前,他在黑暗中用手机写下一行行文字,构筑成散文集《青白石阶》。在他家小卖部前那棵大柳树下,阳光温暖,他坐在轮椅中,告诉我他的笔名“柳客行”的来历——“客舍青青柳色新”。翻开他的作品,那种对自身经历克制的叙述、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让我感受到静水深流的力量。
+ g0 T. M; K- U5 E1 x( b% T5 P$ g" Q
7 B+ j2 b* P! N6 f& l6 b5 g) h& L4 t' O时代洪流涤尽贫困尘埃,姚河塬西周诸侯国遗址、战国秦长城、须弥山石窟……西海固文物古迹迎来历史上最佳保护时期。
) N6 v" p$ G* U3 v" ]
. I5 d8 ]5 F' q3 p7 W$ B北京冬奥会的雪花“落”到西海固,滑雪场人潮涌动,人们不再“猫冬”;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邂逅西海固,万人社火狂欢里,文化底蕴尽情彰显;从未离开过西海固的老人,刚在热带海岛的鲜花与海浪中过完春节……- b' M, d  z5 W/ L, q# g

. G2 ]6 b+ F, @( \; P( ^千年前的丝路繁华,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更美更新的呈现。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小程序扫码登陆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9-4 07:19 , Processed in 0.1276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