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82|回复: 0

寻恩记——打捞一个台湾老兵的大陆遗愿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5-1-19 19: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97岁的台湾老兵李同俊历经山河破碎、生离死别,却仍乐观地认为这一生很幸福。只不过,有个牵挂了76年的心愿,直到去世也未能达成。
* ~  g) R( L, K+ D9 T: g" q  G0 X& A# A: x; E; A2 @
故事向前追溯到1948年7月16日的凌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管理员的李同俊彻夜难眠,甚至数次想到自杀。
* ?. q& E+ W2 j! y: D4 ?
  D6 A# q. Q& m57年后,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日凌晨一点,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心里又急又怕。打起精神开门一看,是李小姐。她的手里拿着一个纸包,装着两根金条。8 a# `. I" N6 H+ T% \/ s  {

# ^; _) q6 A0 t- j几个小时之前,警卫队中校组长带人临检,在他的床底手提箱里找到30颗子弹,组长告诉他,私藏军火会被送到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处理。1 C2 H) W. A- I4 z8 P: K$ J
: M5 p/ o: ~: \! @1 a/ h) @
他知道是遭人陷害,可又百口莫辩,“不管怎么说,我也难脱嫌疑。”经中间人斡旋,组长答应天亮前如果拿150块银元及两根十两重金条作为交换,可以不送案。
5 h. j* M) c; q  ]. I' k2 k) ^9 R; B  A! d6 C8 }
回忆起给李小姐开门这一幕,李同俊写道:“正想问她,她却说,‘不必多说,争取时间’,转身就走了。”送出金条后,他终于安全。再躺上床时,已是凌晨四点。
4 w$ j. m1 }! k  \9 A  a7 _9 {8 U5 y' n6 j' T, w/ W
回忆录里这段故事写了三遍。对于李小姐,李同俊除了感激,更多的是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思念和遗憾。事后一年内,时局动乱,李同俊去了台湾,仓促间没能留下救命恩人的联系方式。
' E" c6 C8 r& m5 [! g$ p5 l
6 b7 D3 i* T4 h8 u0 P+ ?, z5 f76年来,李同俊曾两次回到老家安徽,也在台湾、大陆多次寻找李小姐,但再无音讯。2024年初,李同俊在台湾省桃园市抱憾而去,他不会想到,去世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大陆有无数人在帮他接力寻找李小姐……
% M+ N3 t. c' l' P  H" F( c* c  B  B& J% ?% }1 u7 @
外公的秘密/ P" v: _/ W* q7 u) Y

1 X% {9 o; |- C: T6 s  Z李小姐的名字叫“李正鸾”。) `! P) N. r( z. O

9 s5 b, S% U) s1 t+ D& B0 u李同俊的回忆录里夹着一张她的一寸照片。里面的少女侧着身,留着学生头,穿着和神情简单质朴。照片背后写着“李老师惠存,学生正鸾”。
  i7 O9 U4 Q; o+ _, I* m
: h7 L8 E2 A2 g# p2 P- |; G3 M' Z  y& k/ v% Z" v3 H5 \8 u$ @
. j+ p# s, d& ?* ~- k
李同俊回忆录里关于李正鸾的记载。受访者供图
' P% [4 Y3 I/ x4 D0 m# h
6 E1 c5 y. v. b7 b9 T2005年的一天,78岁的李同俊找到画像先生,为照片重画了张像。把画贴上后,他附上心情,“我虽想报答救命之恩,但未能如愿,只能记在心里,写在纸上,以做永久感谢。”
' b, x3 P3 o4 Z0 l) F, Z& S( U) h/ v4 S" s9 N) F( I
十年后,李同俊出了车祸,从此再也离不开轮椅。2024年春,他没扛过一次感冒,在台湾省桃园市的一家医院去世。他的外孙女圆圆翻开遗物盒里的回忆录,才第一次看到李正鸾的名字、照片和画像。
! {% N9 {0 G, s! [( {
$ B% B& w- j3 r9 c$ Z“找一个女生居然找了那么久,还藏了那么多年”,那天圆圆在灵堂里默默读完整个故事后惊讶不已。在回忆录里,李正鸾的名字居然和外公的母亲、妻子列在一起,是李同俊这辈子最想报答的三个女人之一。: b% V8 g: Z/ W+ l% T2 v

! {7 M! j5 `/ l# E' w8 ]) t  K. M  Y8 ~
. q5 M! U/ e! h
李同俊回忆录里的李正鸾画像。受访者供图- o6 E0 L5 |+ z0 R& P- ^

8 P3 n3 [& v4 `! Z4 \6 W0 Z, Q李同俊1927年出生在安徽宿州,一天家里遭遇土匪,母亲逃到田里,在一棵大树下生下了他。, t( j& `$ i% D, x
& a. K) ~/ J) k7 R6 @  |
1937年,还是小学生的他被宣传队的抗日演讲所感染,报名参加了救国敢死队。他假装卖鸡蛋混入日军营房收集情报,成功了两次。1 U# [  ^0 ]9 T5 Y

; i6 C) x! s) ~9 A* o还有一次失败了,小组长当场遇难,他则被两个日本兵带到郊外等待“处理”,好在三位骑着马假扮日本兵的游击队员赶来救下了他。同记载李小姐的恩情一样,这三人的名字在回忆录中也被反复提及。
! }+ {. S. |+ `9 L
  s, v7 w* S; E% O抗日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了,学校停办,家不能回,李同俊从郑州出发,一路跟着人群往南走,辗转到了南京。经表哥介绍,他在联合勤务总部第一被服总库谋了个二级管理员职位,处理文康器材及图书登记,也负责每周壁报收稿抄写工作。子弟小学成立后,李同俊改当小学教员。
  l2 U  ~( J4 N* \& C7 I  J- m" _8 s
/ r$ W0 _3 S& y故事发生的那一年,李同俊21岁,李正鸾15岁。李同俊回忆,两人认识是因为李正鸾常给壁报投稿写文章,只要她投稿,他都会刊出来。有时见面打招呼,会点头微笑。
7 G: a6 ]8 A4 ~& r: ^0 m, v6 V% J$ p; v& q# V$ f
事后的几天,李同俊遇到来中山室(文化休闲中心)借书看的李正鸾。李正鸾告诉他,金条是哥哥的,哥哥李铸新是总库人事管理员。那天夜里,她和几个同学在中山室看书,见组长带人检查,就躲在舞台幕布后偷听,知道了李同俊落难的事。0 n8 x( c6 d4 t# \0 R) G" ^$ o
: G/ V+ Q' w( J4 R8 }, o9 T- C
李同俊回忆当时李正鸾如此解释救人行为,“我不能见死不救,只有拿我哥哥的金条,才能救你。否则你会身败名裂,性命难保。”
; {) ?" n9 P* U) i& A7 o3 h2 v
6 J/ L5 |2 X' ]( ]书写这段故事时,李同俊常夹叙夹议,在他心里李正鸾是见义勇为的侠女,有着非凡的胆量和勇气,“为了救人,深夜一时,她不顾自身安全,一个女孩子手拿两根金条,走下约三百公尺长黑暗没有灯火的山坡小路,才来到我住的中山室,把金条给我。”: f& b! G+ K+ F8 |* m2 @0 M
" J! }4 Z4 ]" U6 A7 G: Y/ u" m
至于李正鸾为什么要救他,李同俊在回忆录里难掩疑惑,“李小姐救我命的表现,我感觉很突然,很惊奇,很感激,很想报答。”& d) X- o# f, J% g" S
$ p4 B/ @% u, p! `
然而他没有等到报答的机会,“为时已晚,不能如愿,时局使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元月,南京国民政府各机关裁撤合并,疏散撤离,人心惶惶。李同俊记得,李正鸾全家回安徽芜湖乡下老家,音讯全无,而自己随被服总库迁往广州,后又辗转来到台湾,在故事的结尾,他写道——: x. y- e# C0 d1 l$ o( G* f

. _& v& P1 e: }2 H( w7 H“救命恩人南京别,未留地址难寻找。
8 T/ d) S2 w- B  {+ e  U. A7 e- l
很想报答救命恩,恨无消息到今朝。”
+ l1 s9 @* }4 c% _' D" Y: m
, A" ]+ e( [$ [9 ]加入这场找寻
1 g% _8 F9 b2 O! e* r( ?7 s2 X
2 |5 w- b- _/ z( F读完故事的几天后,圆圆决定替外公完成心愿。7 b* j  j: r0 X
) u6 @+ |7 v, x8 J3 S
2024年1月16日,她在大陆某平台发帖“寻找外公70年前的救命恩人,李正鸾女士”,帖子发布后,收到了2.2万个赞,2661条评论,成百上千的私信也涌了进来。( A8 u! E3 ]0 H# P& p5 F

5 z4 X  c% P5 \有人建议找安徽本地的电视台,也有人说离芜湖不远,可以亲自去找。一位留学生提供线索说老家有一个与李姓奶奶很像的熟人,回国拜访最终发现不是。  S6 v( @% J6 I8 O- h0 a- _* H: t

5 J0 n6 p; h! v: \2 J4月某视频网站博主康呦喂也加入了找人大军。他去台湾省桃园市拜访了圆圆家。在回忆录里,康呦喂发现了最有价值的线索——李正鸾的哥哥李铸新的名字和职位。& \5 \2 [7 T1 h* l9 r5 x
9 ~/ \, q1 l. t+ B
一边,他在旧书网上找到一本联勤总部内部通讯录,售价1800元。简单说明情况后,书店老板免费发给他电子版。可惜里面没有李铸新的信息。# I* o. e$ [$ C& ~
0 \# F) M! O8 D0 v7 N; _
另一边他发现,国民政府在1946年到1948年期间做了一次南京的户籍统计,154万张户籍卡就由此诞生,现在都被保存在南京市档案馆里。通过一位熟识记者的帮助,在档案馆查到了李铸新的户籍——安徽当涂。
3 I4 D4 l+ ~" F( o
3 u! c( V: W, o" _1 @$ A: o4 I/ C7 ^9 C2 u) J3 n' \, t' z

0 W7 ~& F' Z( H南京联合勤务总部旧址。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T6 @5 Q. ?/ l5 e
5 i. T' ~" c3 U- B9 |/ x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当涂县是安徽马鞍山市下辖。而据县志记载,中华民国年间,当涂曾隶属于芜湖道。李同俊的记忆没有出错。8 l6 F% s& J) f. I* L' I4 M  x& n- o/ Q
% e* e9 V8 A* w0 c4 G
8月7日,当涂家谱馆馆长王强接待了康呦喂。当涂家谱馆是个社会团体,里头堆着成排的家谱。康呦喂和馆里七八个志愿者找出一摞摞李氏宗谱,一页页翻。) p* Y3 E, L: d4 x

4 r0 X6 A- a2 P' k; j+ Q然而这并不简单,在那个年代,家谱中的女士在世系图表中没有单独的记载,她们只可能出现在其他人的生平简介下面,比如谁谁的女儿或者妻子,得逐字逐句看才行。志愿者华姐记得,那天极为酷热,不少人的衣服都被汗湿,“希望能找到,不枉我们汗流浃背一回。”
& A# d4 o; X6 c& [6 l: r4 Z/ ^9 _, y3 l& S
那天热心寻找的人里面,还有本地商人李学高。他自称是宋丞相李纲的第41世传人,当地李姓据说都是李纲的后代。他记得1985年前后,自己姑妈家也有一个姓李的亲戚从台湾来寻亲,留下一枚金戒指。; m" h% n& Z2 A
' |; n0 K; y# f, J7 h' M* j
李学高对找人的事非常上心,一有消息,就放下手上的事,跟着跑来跑去。海峡两岸分离的现状让他始终牵挂,“如果早日统一,也许不会造成老人终身的遗憾”。
; j* b6 o  m4 G% o4 k5 g# G1 c& Q9 `' h4 S" K8 Q
8月7日那天下午,李学高又带康呦喂去了另一个李姓人数众多的自然村查找。可令人失望的是,那天如同大海捞针,一无所获。% n- z' x: {. H& Y9 A9 W: A
/ b# A  T3 ^9 N8 h- A* V) b. J
康呦喂走后,王强成了下一个接棒者。他去几个李氏家族群里发消息,期待着能从家族脉络里打捞出线索。王强对当地各大姓氏家族很熟,寻根寻亲的事也参与不少。他觉得帮台湾老兵找大陆救命恩人,于公于私都是件好事,没有理由不帮忙。
0 w) K+ Z! u; N- ]8 f% v3 K0 g  n" c5 u8 z8 \
王强猜测李正鸾家应该是个大户人家,原因有两个,一是一个女孩在那个年代有书念,二是1940年代家里有人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于是他侧重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谱系里寻找。. ~. w6 @( V" C/ D* [1 T2 c8 N

6 Q" U+ y/ U$ f, C: u  T/ e; }9月23日迎来了第二个突破性进展。一位老书记打来电话说,上次找人的事,好像有点眉目了。" W$ N* z9 t0 Q6 ^1 z
. {- Z' C+ F6 a( W
前一天,老书记与一位小卖铺老板闲聊得知,老板与李正鸾打过交道。老板说,李氏家族正字辈的第四房第三支名字里都带有“鸟”字旁,他还提供了另一个知情人陈莲兰的住处地址。
0 D- X" b+ c0 M
% f- L6 T0 k) `$ N当天,李学高和王强赶去见了陈莲兰。老太太今年92,与李正鸾同岁,她俩幼时住对门,也是一起念书的小姐妹。她认出了那张李正鸾少女照,也知道她后来在芜湖一家医院上班。不过,她最后一次见到李正鸾还是20多年前。
# \5 M# K) k, N* v* J' V* A% g; }8 k/ Y6 @
家族脉络理清后,王强再次翻出15本李氏宗谱,在最后一卷里终于发现了李正鸾的名字,在其父李以武的描述下有五个字,“一女名正鸾。”
) H2 E  I+ D& Y9 B# K9 i: d7 ~
; a. v" e9 P9 N7 s* o: r! ^5 ?/ K# [8 Y6 H
1 F6 \9 G/ x3 n$ q% F) f
李正鸾在族谱中的记载。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F9 \3 L. e  T* h+ _5 [* t! g
9 S' }) s, ]3 c, s" L8 N5 c
王强的判断没错,李正鸾的确生在大户人家,其父李以武是李纲第38世族长,家里有70多亩田,平日帮人写状子递到县府,在当地有些名气,同辈人都知道他。
, b9 [8 e5 V9 f! _) `' `0 m  c
; K  D! l- d" f2 n; @他的大儿子李正鹄,与李同俊回忆录中描述的李铸新职位吻合,但为何在南京任职时名为李铸新,仍是个谜。王强分析,换名字在解放战争时期非常普遍,目的是为了不牵连家族。
" p2 R0 P9 _5 b/ X1 _+ V6 H/ x8 U6 G7 _, s- j- p3 ?1 E4 [
顺着这条家族线,王强联系上了李健,他是李正鸾二弟李正鹤的儿子,目前在芜湖经商。4 y* _+ b; ?/ d+ J1 N

' G" q+ w$ q7 D4 @) }5 x% r9月24日,王强去芜湖见到了李健。李健其实并未见过姑妈,他说文革后与姑妈家就断了来往,不过他热心答应一定去找找。隔天,李健去了李正鸾退休前的单位工会,打听到了联络方式。& `+ \* [- w  O' y" I
2 ]5 G1 m0 P- a9 P5 n
电话拨过去,姑妈接了。
- S$ q% ?5 D# ~( D# g. x$ k" O/ `9 g& z. c5 I2 G
“李小姐”
! s+ N; d4 u, m/ G
4 P2 p+ H( [( F! T/ T1 W& d李正鸾看起来并不像92岁的老人。她从未染过头发,但白发屈指可数。她视力不错,不戴老花镜就能看电视、看书。她能自己烧饭洗澡,身体很好,老伴去世后的六年里,她从未去过医院。她记忆力惊人,许多往事发生的年月日都能脱口而出。2 r' r* i- m! U& c# A- l

. R7 o+ K5 V8 |唯一遗憾的是,她忘记金条的事了。刚开始她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同名同姓的人?”但家人告诉她,回忆录里的许多线索都能对上。2024年11月13日,在新京报记者一点点地追问下,她终于从记忆里捞出了李同俊这个人。; b$ D2 j. k. Q( W7 E2 J3 ]

% a0 x# ?" E2 ^* `“他是俱乐部里的管理员。”她想起来了。
- |2 |: b6 z, H0 O$ s8 a- @1 x1 q6 H. M2 S. Q# ^
“说话肯定是说过。”但再多就说不来了。
/ w) {' \9 |: {9 w( E( V0 ~4 \* z" F+ g4 m( H" Q! f  I, ~5 s
她说的俱乐部,应该是回忆录里的中山室,“相当于现在的文化宫。”她说。在李正鸾的记忆里,那里有日本人留下的半圆形大舞台、乒乓球桌,隔壁有书报可借阅。放学没事干时,她常带小侄子在那蹦蹦跳跳玩耍。1 P$ p' ^( P5 @7 g: ]- n4 g
; v: ~1 T. h  @/ M, @. s
( u- Q1 v* S0 s/ {) v

! G: A1 _. s. p7 r李正鸾的转业军人证明。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 e" c! h& j8 p4 h- K: X7 m+ F1 ]  x( b( J' y
去南京那一年,李正鸾14岁。在老家丹阳读到小学四年级后,就随着大17岁的大哥去南京三牌楼小学念书了,一同去的还有嫂子、小侄子和母亲。哥哥在南京联合勤务总部被服总库任人事管理员,后调任到军政部军需仓库任少尉收发员,制服上有两道杠。嫂子家里条件好,她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有三个店面。
7 u( _; U7 J6 d! {, z) B* m* r7 x, \
李正鸾记得,他们住在被服总库后面的一栋日本小洋楼里,睡榻榻米。从前在乡下住没见过电灯,有一次家里没电了,她不知道怎么办,跑去被服总库找哥哥,步行距离约20分钟。这段记忆和李同俊回忆录中的记载吻合。+ A; t/ G" S, H

3 u& F( @6 R4 v9 N' _5 @. p1948年,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李正鸾和母亲搬回了老家,就此和李同俊断了联系。
, p6 @- s5 G4 E
; P3 Q3 n9 ^/ ?: z3 o% R6 ^此后的人生,她习惯以国家大事为刻度,一件件记在脑子里。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她小学毕业,家里条件不好,就不念中学了。隔壁邻居问她要不要加入人民解放军文工团,跳舞唱歌去。家里人开了个会,就让她去了。参军的那一天,是1949年12月27日。
$ @. u1 l/ i9 d" {1 f8 x# m5 ?3 f3 ?
然后李正鸾也变成了李萍,因为名字太难写,索性就改了。
; e( ?- Q% a/ v) k1 ]+ C2 z3 {0 v
. Z. ^5 A% D7 |3 z( E2 \6 l( K/ w再然后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1950年,她跟着文工团,从当涂到宣城、芜湖,演出服从解放军军服变成了苏式双排扣上衣搭配裙子。
2 Q( @2 T7 U0 s8 B) `% |! s- c8 ^( Y* c& z9 Q0 a" J
也是1950年抗美援朝打响的这一年,6月她从军分区到了后勤干校,不再跳舞开始学护理。为了迎接伤兵,她提前结束培训,在宣城地区行署医院(今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护士。
. ?% H; X3 p+ T* K. U
; f7 U; j: q: o- N' C- h在医院里,她为从战场上送来的轻伤员疗过伤,也给患血吸虫病的病人打过针。' [3 ]1 F5 ?9 Y6 l; n( `: r
% S( I+ X, w% h* g9 R- _) s% S& y  e! e
也是在那里,她认识了患肺结核来看病的丈夫,然后他们相爱成家,那一年她22岁。婚后的生活她觉得很幸福,她和丈夫一个月工资加起来超过100元,当时的物价是鸡蛋6毛9一斤,一毛钱可以买12块话梅糖。这些钱够他们养活五个孩子,还有每月富余五块钱,寄给成分不好、生活艰难的二哥家当生活费。5 q' T$ v  g% t* [+ v6 c8 }

, }0 F0 c  h/ J把孩子拉扯大了,李萍也该退休了。此后的头20年她到处旅游,北京、上海、杭州、无锡、桂林、黄山……跟老伴儿,还有同事和同学。只不过看着这些照片,她有些伤感,“他们都去世了。”
. o9 Z6 B- Q1 Z# Q+ }* C/ x3 H# v- r! D- ?, e* b6 \

: M7 Y1 J1 X8 z- M( Z* F1 {! T0 {2 q2 p
李萍在桂林游玩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J# t. [% x  [
) ]( X/ O2 Y( y( B5 s
坐在太阳底下,李萍拿起相册一页页翻,能想起来很多细节,拍摄的地点、时间、天气,甚至当时的心情。比如在厦门的海边,她脱了鞋子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对面就是台湾。”在深圳一座山上,她花了两块钱从望远镜里头看香港,在一块草坪上她和旅伴们合影,背后一块大牌子上写着“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深圳还有个世界之窗,里头是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俄罗斯红场、巴黎铁塔……这些她都有打卡留念,照片里她总是背一个斜挎包,咧着嘴笑。
. y/ ?6 o) O( b7 F+ U- `: {1 j) R+ ?- ]7 [1 V
女儿马莉70岁了,每隔两天来看一次妈妈,老房子的外挂电梯还没装好,她不放心妈妈出门。好在李萍身上没什么大毛病,就是腿脚不大方便,走起路来需要一点点挪。女儿来了,李萍就张家长李家短地叙旧,但忙里忙外、回家还要伺候丈夫的马莉没工夫听。
1 e9 B" ^( q8 ?  {6 |) h6 a) w# t7 z  N: ?3 q1 p
“你走后她又要想了。”马莉跟新京报记者说,那天从李健那听到金条的事后,李萍一夜没睡,从前的往事在她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5 j6 B, D1 H5 K- F

; ~/ q/ Q9 N8 Q% e, H6 t半个世纪的乡愁# t0 h9 N( @( i- w6 C% Z" w2 [+ L& d
0 W: b1 q7 f) o
来到台湾后的李同俊,同样结婚生子,退休后也云游四方,“妻子贤惠,儿女孝顺,我这一生很幸福。”& a7 G# k5 \$ f3 C7 {0 T2 {

; ?0 ~& u4 M, F$ F2 J7 o只是和李萍不大一样,李同俊心里藏了不少事,在家人的印象里,他温和内敛,极少袒露内心。但在回忆录里,他的情绪却是汹涌的,那些爱、遗憾、思念、愤怒、哀苦常以感叹号结尾。" [6 X/ M' W4 l" Q2 i+ [7 G

1 d: o. n4 o3 c# z6 ~: y" d
2 p4 _/ L" V& Z0 C: }; G; }( N) Q
1 \, M" {! M8 [4 K. W' O: i/ p2 w李同俊结婚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0 k+ Z0 v: ^5 L

4 c5 }% N. I, N/ E$ u6 G1 l5 ?李同俊似乎在用书写对抗遗忘和思念。比如和母亲的拜别,他写得很详细。那是1948年夏天,弟弟结婚,他回了趟家,和母亲提起金条的事,母亲告诉他,那是别人的钱,欠钱是要还的,他记在心里,“我背着这10两重的两根金条,几十年了!”) s: L# A! V% Z) z
* H0 f3 ]" I! q" v3 Y
还有其它母亲的叮咛,不要赌博、慎重交友、身体健康,他也没有忘记,“现在还言犹在耳。”分别那日,母亲哽咽流泪,勉强说出一句“上路吧,要时常写信,不要忘啦!”
+ s' d6 F- \& B* j
" h9 N  X1 y# X8 {0 g可母亲没有等来他的信。谁也没有想到,原以为只是短暂的分离,竟然成了永别。
7 t# c9 x" L/ I: y" D2 S2 y; P" d( O- N
1994年3月,李同俊从桃园出发,飞过了台湾海峡,北上上海,路过南京,再到安徽宿州,回家的路800多公里,李同俊走了45年。* ^+ E; f* X( t" J$ U
; X+ \: X% C+ t/ @8 m" M
那天是清明节,68岁的他,黑发上已是一层灰白。李同俊跪拜在父母坟前祭拜,“妈,你叮咛的事,我都做到了。”) u# {; _9 G( Y! |+ u
) F6 W: J4 R6 m6 z# A: J' x2 v
( L, [8 ^9 b+ Y+ z: |

/ I3 j+ z5 I# P+ l, O( \( J! Z李同俊(前排左一)第一次回老家,他和几个表兄弟坐在被砍下的树干上拍了一张合影。受访者供图* C: L9 R2 b! y$ g

5 j7 U( t' t. G" O重踏故土的照片,李同俊全洗了出来,一张张塞进相册里。相片里的每个人全像拍纪念照一样,端端正正地坐着或站着。其中有一张,李同俊贴进了回忆录里,照片里他和几个表兄弟坐在被砍下的树干上,李同俊的眼睛笑成一条缝。
; ]& J5 o: N- x  i7 j
( w( b( m2 e# h3 |% y' Y2011年10月,李同俊第二次回到老家。在回忆录里,他几乎事无巨细地书写见到的人、看到的事。那次他总共回家三天。去了父母的坟前,也去了过世的大姐家,“外甥在门口迎接我们,好像办喜事一样招待,我很难忘!”第三天离开住宿的亲戚家后,他在车上暗自擦掉泪水,“车子开走很远啦,才听不到他们的呼喊声。”0 M) Q0 X  Z0 \+ F4 q3 h

3 h3 \. n: U8 X' D2 U6 \回家的几日,他也抓紧时间到处走走,想尽办法多看几眼。他记住了17米宽马路上的快慢车道,也感叹成排的草帽状路灯怎么会那么漂亮,“远远看上去看不到头,像是一条银河,车辆跑在中间,车灯又亮起来,好像飞船。”0 |3 C* [8 ~, f! m, n  a. d

; B+ K$ ?; a6 j6 B1 `' i) e  S7 S& s7 r

3 A9 i' H3 h/ t  b% l0 I李同俊在回忆录里记录了退休后和妻子游玩的感觉。受访者供图+ y7 ^% v/ i) A( K8 R* Y
9 b7 m2 C  [1 ?) @3 {
在家人的记忆里,李同俊有许多乡愁。他时常抱着收音机听大陆电台,碰见有人说大陆落后,他会激动地和人理论,“你们都错了,其实大陆很先进……”他总爱去当地为老年退役军人建造的荣民之家,和老战友打牌叙旧。/ H- X9 `- l- E: n

4 }8 c7 {4 z* V0 H1 h+ W8 z% T他把对故乡的眺望和思念也一股脑倾诉在了回忆录里,他贴着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的新闻剪报,记下两岸交流的新闻,还抄写《松花江上》的歌词,“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C* h2 g, Y6 k
- w7 G0 L/ p+ n- T% ?
和李同俊一样随国民党赴台的大陆民众多达百万之众。圆圆的爷爷肖挽涛,也是其中的一个。家人回忆,在两岸未开放的年代,爷爷为了与大陆家人联络,拼了命地要考到美国读书,这样才可以把信寄回大陆。+ g+ V7 M- B9 H" K5 k/ d8 q

8 P( s3 A* K& `. o( l1996年,爷爷第一次回到湖北老家探望,因不忍看到家乡的贫困,出资近110万元,给家乡修路建桥,资助贫困儿童,探望上年纪的老人,此后回乡次数不计其数。( H" B: Z8 ]1 L2 d, M( J6 d
/ I1 ?( V! `- N
据公开资料显示,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回大陆探亲人员登记,第一天登记人数达1334人,10万份申请表格半月内被索取一空。开放后的6个月内登记人数达14万人。9 O9 N! N: t" a; d' v0 `' o

2 P9 i! I. [$ X; A4 w% F2 a  P/ n去南京寻人的那天,康呦喂走进了一个叫“我家的两岸故事”的展览,在那里他读到了许多与乡愁纠缠一生的故事:有人把想家写在衣服上,上街游行抗议;有人替200多位台湾老兵把骨灰送回家乡;有人至死还留着母亲手织的马甲……
9 X* D* A$ S) t/ ~  T( K: y9 W( E. }' ?5 n4 |8 E
从展览馆出来,康呦喂生出许多感悟。90年代出生的他没有关于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历史记忆,也从未真切地感受过上一代人的家国情怀,那个时候他才突然明白,圆圆外公的故事不是个体叙事,而是那个时代下万千个背井离乡的同胞共同的故事。
) U5 J6 R( w( T: c# h( ^8 v
: {, q- X1 D( {9 j% C$ Y, `“人们所追寻的有时也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为了继承和延续”,他所说的“延续”,指的是他们这群后辈一起寻找李正鸾,也指的是连接海峡两岸、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情感和认同。7 G: A! [. w( N. n
& |: M1 b4 a5 p) f8 i( B5 F
“不记得也没关系”
% r6 a4 {  O' n. E4 l  B5 T  s+ ~& j( \# T
这一天终于来了。
; P( U3 h5 y- G1 g" R$ ~
4 ]& B! c% J  L7 V2024年12月6日一大早,圆圆就起床了。往常她睡眠充足,到哪都能睡着,但这天她太兴奋,没开闹钟,准时就醒了。
' E- h& b0 ~  H5 P& }, ?; H4 j" }% L8 ]& C
坐在出租车上,她做了一会儿眼部按摩。前两天,她从旅居的伊犁出发,辗转了20个小时来到芜湖。见李正鸾之前,圆圆很想问她,还记不记得外公,如果不记得也没关系,感谢的话一定要讲,“没有她,就没有后面我们一家人。”
& U8 U  M: a+ Q& O
; N9 V* A& X7 g* s' @3 |在小区门口见到马莉时,圆圆下意识地退后了两步,她太紧张了,一时不敢上前打招呼。紧张一路跟随着她走进小区,爬上单元楼,在李正鸾家门口,圆圆的手指握了又松开,重复了很多次,“心跳得好快。”她说。' O/ A! B( X2 ~, p, p' @0 Z! o
/ o( X& j+ E. Y% D. K) s
李正鸾这天也很激动,她早上起来热了几个汤包,吃完后把地拖了拖,然后她给女儿打电话,问还需要做些什么。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在沙发上坐下打开了电视,想让自己不那么心慌。7 P4 {+ P! p- J; r6 H0 u

7 ~+ r4 ]3 l1 P, X但她们俩舒缓情绪的努力都白做了。圆圆本来没觉得自己会哭,可是在见到李奶奶那一刻,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李正鸾也哭了,在给自己擦泪之前,她从兜里掏出手帕,先给圆圆擦了擦。, h& h8 r* R1 a2 d( W' @3 m
( T0 E+ v+ d3 G4 [4 v: g+ g

: n9 @5 B  g+ L" G; R
  `/ p( y4 t$ y  d# d圆圆妈妈与李正鸾视频聊天。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 `& D  A8 ~, ?; y
4 \1 d9 W0 h" D' J, J" T2 J她们先是握了握手,然后彼此拥抱。手拉着手坐下后,李正鸾先开了口,“不要难过,以后到大陆来当个朋友玩玩。”  X1 H) c& |" O
& }2 t8 o6 z2 t: ^
圆圆拿出外公带在身边70多年的那张照片,里头的少女“李小姐”一眨眼变成了92岁的李奶奶。在圆圆的想象里,李奶奶可能会满头白发,烫点小卷,身上会戴耳环戒指,是个精致的知识女性。但面前的李正鸾穿着家居服,娇小地缩在沙发上,圆圆反而更喜欢了,“有种回家见奶奶的感觉”。$ G/ G7 v; {$ q; w% i  W

- }! ^+ Y: a* O) |  K. L近些日子,李正鸾自个儿又想起来一些关于李同俊的事。她告诉圆圆,李同俊住在俱乐部后头一个只能塞得下一张床的屋子里,门总是开着。她常去送东西,送完就在俱乐部附近跳格子。东西是哥哥让送的,她想不起来送过些什么。
" w! i# u8 r: w. G: W8 P1 t, I! o4 F# R/ u: @0 J1 I% K
李正鸾说,她还想起来李同俊和哥哥李正鹄关系蛮好的,常到家里来吃菜喝酒,是很不错的朋友。那时候家附近有一座山,饭后两个男人会出去散会儿步。
2 _" B: [6 \0 X. L
7 w# ]6 Q, e* `' m: ^' f+ _圆圆听得入神,李奶奶说的和外公回忆录里哪怕只是一个细节的吻合,都让她兴奋,“世界上有另一个人验证了外公在南京的这段生活。”: {  [" K' |; H: h3 `( ?
; d* W- x, D6 H0 n5 a
她感觉好像一伸手就摸到了那个年少的外公,“我们生下来,他就扮演外公的角色,但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都不晓得。要是早点发现回忆录就好了。”李奶奶的讲述,弥补了这些遗憾。( s. V3 I" Q  a$ g( C& a

( \% k0 N8 J0 N+ T# x0 p
1 V/ |) U/ s- O% O$ j. Y8 U1 ^+ L) s1 q% H0 O, w, {7 K4 E6 F
李正鸾重写了一遍相片背后的字。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 a" {9 h9 m& Q) a( k) k! ?
5 g/ k& s9 w0 [; e8 {. y/ K, }+ @6 v现在,圆圆和李正鸾开始建立一些新的联系,圆圆给李奶奶看家庭照片,给她讲自己家里的故事。圆圆一边讲,一边注意李正鸾的表情,“她看得好认真。”
, s7 i9 G, K7 |& O$ ]# x) ]0 o
' K7 ?) _5 n  ~: \' D她还好奇李奶奶究竟是怎样的人?她的孩子好不好?她过着怎样的人生?这天她们说了好多悄悄话,李奶奶问她成家没有,圆圆开玩笑说,你要不要给我介绍男朋友?
' p: ^) s# ?7 t( l  ]5 X. j5 v4 w3 E, b0 d
至于一些外公回忆录里和李奶奶记忆中的出入,圆圆不愿再细问了,“我不想让奶奶去回忆想不起来的东西。”起初,她的家人也有许多担忧,会不会是错的,哪能真的找到。但在见到李奶奶之后,圆圆觉得她很诚实可亲,那些担忧也都解开了。76年了,外公的心愿总算是圆满了。$ p* b/ T' W2 z5 z

" o! i% q% x4 |3 `+ i3 _1 q李正鸾与圆圆见面场景。 拍摄 黄依琳 剪辑 吴瑜
8 h; _9 Q" P; F0 b: O9 ^- Z; k% Z$ r- n' X
因为这场寻找,李正鸾家与失联多年的亲戚们重聚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散了就散了,现在蛮好又在一起了。”马莉现在常跟同在芜湖的李健联系。2024年11月8日,他们找了一家餐厅聚会,那天来了18个人,60多年来他们第一次坐在一张餐桌上吃饭,李正鸾也见到了失联很久的姐妹陈莲兰,两人手拉手说了好多话。
- w- J5 u- ], d) G  F+ E
* I. d, J) ]/ V6 v' a席上他们聊起李同俊的秘密,“这件事我们就说说玩玩,不需要什么回报。”马莉说。4 J  L# I( y% q. o. d3 L3 |
/ N& o4 O- h9 d6 L* w7 x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似乎都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康呦喂在2024年12月6日这天也来到现场拍摄,一切结束后,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袭上心头。在他的想象里,这一场近一年的努力和寻找,似乎应该配上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n  t1 g6 L4 ]2 X. [
; [9 h0 G) G5 a/ d' V
但这天来得很平静。“似乎一切都回归到了日常,虽然这个故事跨越海峡两岸,也跨越七八十年的时光,但任何宏大叙事,最后都会落回到两三个普通人的普通事情上。”他说。9 t- }& `  X7 Z
2 }* t# s9 B, N/ [9 g0 H
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 z* R3 A' J% K0 W/ Y$ j9 h
; |  n- Z7 w# g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微信登录

×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5-6 08:14 , Processed in 0.0979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