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88|回复: 3

李雪健:我只是个表演劳动者|独家专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0 1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采访李雪健后,所有亲历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这是一场洗涤灵魂之旅。
0 j* y0 U0 E# Y) j, z
) m( Y, Z2 S( D: b( L9 u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于8月13日开幕,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由人民艺术家李雪健担任。电影节期间,新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和他聊了聊电影节,以及对行业、对后辈的看法和建议。因为过往的病根落下的后遗症,他声带受损,说话吃力。几年前,李雪健会因为说台词困难、讲话不利索感到自责、焦虑,他害怕给大家添麻烦。但这些年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后,他不再纠结,尽量去说、尽量去演。面对任何情况、任何人,他的原则都是不能因为自身原因给别人找麻烦,宁愿他等别人,也绝不让别人等他。
1 K0 n: v" I! K+ X8 c8 \8 y
, u5 x6 `& \8 W( ~' }% \8 o+ i( r. x" ^7 x
/ U) }; n  [+ m9 h
李雪健说,演员是他最重视的本职工作,他会一直演下去。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 y0 b: b, k6 R
: J) T% x2 _1 J; W0 T把话说漂亮,李雪健不会;让他自我宣传、包装,他根本搞不清楚这类“现代词汇”的概念……采访现场,希望他为我们即将刊登的封面图片摆个造型,对这个娱乐圈里几乎人人都已习惯的要求,他却难以消化,有一些紧张,手足无措间说着,“摆不来啊,不会摆啊”。想了半天后,他定定地站在那里,双手紧握,拘谨、礼貌地看着镜头,害羞地露出笑容。拍完后他拉着记者、摄影师握手致谢,让人想起了他曾经对拍摄写真的态度——“我又不是帅哥,写什么真啊?”' d5 L. S" z; E0 _2 C- ]
2 e/ F# t, m- B( H+ x$ @
但这辈子,为了表演,李雪健什么都可以做。提及与戏相伴的人生,他说自己是快乐的,有说不完的回忆。演员,是他最重视的本职工作,也是他最珍惜的两个字,是将健康搭上去也不会后悔的选择。你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消耗自己,他沉默数秒,语速很慢、很慢,但却很坚定,“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时代、伟大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幸运儿,你说你有什么是不能付出的呢?你都幸运儿了,这点付出又算啥?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亲眼看到过饿死人,还有为了生存吃树皮、吃土的,比起那时,现在条件多好啊,你说你不做点啥,对得起时代吗?对得起你的亲人吗?对得起自己吗?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啊!”
# @" c3 b0 H+ r, }' `- q1 `. ]9 @9 `7 y8 ?; B
他说,未来对于表演还有很多想做的事,“会一直、一直演下去”。
# M# {6 H0 A8 y* x$ z2 Q0 v0 G7 w' I* ?. Y9 ?! k+ o
北影节  ?) F9 c2 r/ [" I$ e

- v& E: W3 n- }1 P4 h- Q0 s“一路走来,我最珍惜眼下” $ B8 _" U; {# @, q* n

' U: ]1 ?1 D0 H% Q# q: {担任本届北影节国际评委会主席,李雪健左思右想,大概没有比“缘分”更适合形容这件事了。. z3 n1 y5 M9 k

# [% Z- `$ R9 u, A" n2 f从领奖人到颁奖人,再到评奖人,他与这个电影节有缘:2012年,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李雪健获颁2011年度电影杰出贡献者,他是领奖人;第八届北影节,他是颁奖人;第十二届,也就是本届北影节他是评奖人。“我愿意当评委会主席的原因是社会、行业、观众,对这个电影节很关心,他们寄予了很多期待,也想看看评委评选出来的电影是不是他们心里的(最佳)。电影节能推动我们的文化艺术,能给人民带来精神食粮。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我有责任参加北影节发挥作用,帮助电影发挥它的意义。”
$ Z/ K9 g3 v6 ~# [. p# ^# X, N
. ]1 m2 h, {$ \  `8 E3 K! D8 J
; K! Y9 E* p! E0 R
- @8 x9 _0 ^; ?8 e; U第十二届北影节国际评奖委员会成员亮相开幕式红毯(左起:吴京、秦海璐、李雪健、柯文思、郭帆)。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L  }  f: c; Z( Y! H$ U
/ k4 Y$ L4 v6 d) T
第十二届北影节开幕式上,当主持人宣布评委会阵容后,李雪健走向舞台中央,他健步如飞,浑身洋溢着“精气神”,随着他的步伐,全场嘉宾起立鼓掌,向这位德艺双馨的电影人致以由衷的敬意。那个画面,李雪健看在眼里,你问他有什么体会,他浅浅地咧了下嘴角,眼神里带着些感动,谦虚地摆摆手说“受之有愧”。李雪健走到哪里都是让人们尊敬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后辈口中,被称为“偶像”。只不过崇拜和赞美在他这里没什么用。很多次审视自己,他总觉得“还需要进步”,赞美鼓励永远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他说这可能与他的性格、经历有关:“一路走来,我真的很珍惜今天。我是农村娃出身,后来当了工人,又当了解放军战士,部队里我是文艺兵,再到后来当了真正的演员,这一路真的挺不容易的。也让我的人生观、审美观、世界观等方方面面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成熟了,你就更明确了,一定要做好自己,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起码以我的经历,以我对社会的了解,以我对人生起起落落的感受……(沉默数秒)谦虚使人进步,要锲而不舍啊!”
  ~& F4 \& H0 D9 I" o' B0 E9 O1 \/ x  A6 c& v. U
有些至理名言,从李雪健口中缓缓道出,你会感同身受,似乎没有谁比眼前这位“戏比天大”的演员更有发言权。从艺四十多年,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知、经历、执行着这些亘古不变的道理,“道理是这样说的,人生也真是这个道理”。5 ^4 l* v+ n( L/ c" R, E; m
5 `: J* b) G! q0 t2 b
北影节期间,作为评委会主席有很多事务要完成,做事一向严于律己的李雪健要把每一件工作做好,不仅要带领整个评审团观看16部入围电影,还要出席评委见面会、大师班等一系列活动。但不管多忙多累,他都想给大家呈现最好的状态。有人劝他“李老师,要不您休息下,不参加了吧”,他不同意,“我要去!”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他的目标就是要把天坛奖的入围影片评好、选好,他希望选出真正好的,也能得到观众认可的影片。“电影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也是一个民族之魂的具体展现。”开幕式上,李雪健的致辞掷地有声,他也用实际行动,同心,笃行。/ N2 D  F* ~) a

; W! @7 [/ O' k/ O0 R2 Q5 ^和李雪健谈心
$ Z" f  G* s3 r! Z
- i" s4 \) `1 k9 s“我演得再好,也是沾原型的光”( _& Q3 y6 n( ]1 ?  E3 m& }

/ g9 c: b, u( i8 [: q: k做了一辈子演员,李雪健认定,他是离不开戏的。从影四十余年,他先后参演了近90部影视作品:他饰演的焦裕禄、杨善洲,早已是新中国电影历史中的经典;他出演过电影《横空出世》《中国轨道》,片中他与专家们一起指挥着天上的卫星,一同见证了“原子弹爆炸”。在他的定义里,拍戏从来不是一件享福的事,绝不是拿角色来图名图利,要真的演好一个角色,让他完全浸入自己的身体。他说演戏确实有累的时候,也会为稍有不慎留有遗憾而“伤心”,但每每塑造,都让他的心灵受到净化,都是一种乐趣。
7 O+ g+ Q; V+ ]9 w% w
) A5 H- O9 X8 g$ [' m1 z0 Z三十多年前,他曾在颁奖典礼现场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话出自于他对角色和演员关系的深刻认识,他笃信“演员永远超越不了自己饰演的角色”。演员是沾了角色的光,离开了角色,什么都不是,演得再好,对比起真正的“他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演员和演的人靠得再近,也只有学的份儿。5 T  i- G$ M8 [: q2 @9 u

+ u3 e+ b3 U1 ]" l$ b. t: N( C5 c+ @6 {; ]! [: t- B7 @
3 _+ E& s$ r, t2 s
李雪健凭借其主演的电影《焦裕禄》获得了金鸡奖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0 _# {9 V) Y2 U8 ^! }6 Z
* _( D( {( `* e2 j; f4 R0 p% h新京报:李大钊、焦裕禄、杨善洲等,您演了很多“大写的人”。成为他们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经历他们的苦难和劳累,但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抹去自己的付出?
% @2 j! d# f7 P. }% N
( K- C$ r2 G& t2 q0 q6 B李雪健:你的情操、你的精神,再靠近你演的人,你也只有学的份儿。这世界上有很多“大写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他们没什么名气,做的却是最危险、最难的事。你以为科研就这么简单?上天就这么容易?我虽然出演了他们,但我能和他们比吗?演得再好,我会比他们强吗?永远不会。科学家、航天员、扶贫干部……他们谁不辛苦,谁不比我难?我演过科学家、测控员,见证了当年的奋斗有多难,现在航天技术的发达,是他们真真实实奋斗而来的。再比如焦裕禄,他用生命和他的一生为人民服务,我的那点儿付出根本没有可比之处,我演得再好也只是在学习他们、塑造他们,沾他们的光啊。! g1 H1 u9 q6 C7 b# D+ A! q

8 l) W! U) b6 D! a7 S3 L/ {) n“电影是集体创作,演员只是表演劳动者”% R7 A% M& g8 E2 \& T- ~
- _" D% W0 k$ V3 p: A+ H' t
在剧组待了几十年,要论最惬意享受的时光,李雪健会脱口而出“剧组生活”。他说,拍戏是纯粹的,什么都不用想,就和一群热爱艺术创作的人打成一片。至于自己,做好准备,穿上戏服、化好妆,“上就完事了”。他喜欢跟着剧组走南闯北见世面,也希望通过角色抒发自己的心中所想。拍戏用尽全力,下戏回味后劲,最幸福的片刻是消耗完精力、体力,去剧组排队领餐。他喜欢自己手捧着热腾腾的盒饭时的模样,因为这代表着他又在为角色努力了。! P. v; m; @7 Z4 L' C8 _

  h- h& V  ]/ N* z( B& ?9 \3 ~  ?这些年,很多人和他聊天,说他太不珍惜自己,不把他的“地位”当回事,算功劳时恨不得卑微到尘埃里。和李雪健聊起这个问题,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这种态度有何不妥,即使是被外界视为其艺术巅峰的1990年(这一年,李雪健主演的电视剧《渴望》、电影《焦裕禄》相继与观众见面,他也凭借这两部作品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及金鹰奖),他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演员只是剧组里的一员,没有整个组里其他工作人员的努力,又到哪儿去拿奖呢?
  D0 O! }  d% M$ o7 l: c
" M8 u/ ^( H+ r+ K2 {; a5 O2 _3 x. u( I+ ^

6 i  @! c# U2 W# Z: C李雪健说,他是个幸运儿,就比如在电视剧《渴望》中,他饰演的宋大成(左一)原本只是配角,因为观众喜欢把他当成了主角。) b; a" B+ p  t/ v% z* o

, ^" h8 ^# c' c. F新京报: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大家公认为是您事业的首个巅峰期,对成就一向无感的您,怎么就对荣誉这件事情提不起劲呢?$ O6 [/ `/ e; d; q

; }+ u/ @- D& i, |8 g9 u李雪健:巅峰不巅峰,我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没想过?是因为那个年代完全没有这些意识。
* Y- h1 A$ F/ w) _/ K4 g. H# i( b# E- k* {9 _
那时我正当年,36岁,也年轻,但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我有两个发现,一是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比如演《渴望》,最开始我是大配角,后来观众把宋大成(李雪健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当成了主角。也是导演鲁晓威信任我,在进空政话剧团的时候,他爸爸给我写过介绍信,相对来说他对我有所了解,相信我能把角色演好,要不我演不出宋大成。二是我演的这些人都太好了,老百姓把他们对英雄的爱戴寄托在演员身上,对我的喜爱是托了这些英雄的福。我只不过是一个“应该演好”的表演劳动者。
  `* K% r+ [; Y! H( S; @3 r+ z3 W9 f9 {. e0 U* G/ N" U0 w
电影创作是导演艺术,在导演领导和组织下整个剧组进行集体创作,他们才是电影的核心,带着大家一起积极创作,打造作品。我从来不认为荣誉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对集体创作出的艺术结晶的褒奖,我们应该珍惜、尊重集体的努力,一个演员的微薄之力,有什么好提来提去的?9 m4 D5 ]) f0 Y( g0 O/ V! U& ?

' T# Z# p6 {6 d4 M8 F“观众看了满意,背后的苦还算得了啥”4 t0 @/ s0 l( J  S
# ]* U9 t6 ~# `8 v; A! r" G4 V8 B
所有和敬业有关的问题,李雪健的回答大多就六个字“应该的,必须的”。* ^* m; L# o- {; }. y

9 y: T- [* r" f, F  [0 \# `6 _他很难说清楚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表演,只知道到了戏里,身体本能的反应就是不计一切投入到角色中。与他聊曾经塑造过的角色,他最为激动,那些角色的表情、台词至今都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例如,如何饰演焦裕禄、杨善洲,他年轻时说过很多次,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要通过这些表演,去寻找、抒发演员的真情。戏外他总是反复说,没有这些人的付出和心血,不会有这么安逸舒坦的现在,红旗是靠烈士、先辈的鲜血染成的,能演这些伟大的人有什么可考虑、可犹豫的?“你要让我上,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演好,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没有任何条件可讲,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演好他”。但他也有遗憾,比如他觉得电影《横空出世》里的自己太胖了,出演电视剧《水浒传》里的宋江用的不是原声……9 @9 `  _4 k% h& H% z) a
* `' J1 F5 J; E( {4 p
年轻时,有机会他就拼命上,觉得这样的自己很了不得;但现在年纪大了,也没过去能“熬”了,他会在意接的戏能不能成功,要找那种自己能完成,也让自己动心的角色。' C% o- A- q. m# [7 M% y: U5 y

$ Q" v5 l1 P: {7 t9 }3 M7 K5 [
( q+ c' O# d: J7 U8 e# N  u
+ }; o) q0 Y* {; Z李雪健认为,吃演员这口饭要凭良心,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观众。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7 c6 L- z$ M5 W: Y. ?

/ T- g( o& @4 h8 E' @7 x+ d" o5 c新京报:您说自己想演的角色还有很多,也会一直演到演不动为止,表演上您信奉的精神是什么?* N( r' Z6 ?4 V" \0 q

6 S8 a* z3 \; Q+ @# v/ L李雪健:演员刻画人物,不分好坏,但必须要有生命力。对于一个角色,演员应是虔诚的,做好充分准备,有戏就倾情地演,要凭良心吃演员这口饭。任何一个戏到了你面前,哪怕再小的角色,宣传、炒作,说得再多,都不如你真正用表演创作出一个老百姓喜欢的、认可的角色,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观众的检验。他们看了不满意,你背后的付出就白搭。再说了,如果你演的这个角色,能在老百姓心中产生正面的影响,你在背后吃的那些苦,算啥啊?你说是吧?我记得当时在马兰(基地)拍戏时,那地方真的什么都没有,荒土、贫穷,但他们依旧坚持完成了自己的科学梦,“马兰精神”感动着我: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o, e" x; s2 L- l. l4 ?# W6 r3 o
' \8 X' M. f3 f* x$ {0 l! H
“别的能力你没有,以身作则行不行?”4 S2 R, Y% V: |8 V: L' u

! w5 K& S3 O/ V; A3 i& J和李雪健合作过的人,都会被他的敬业、专业感染。北影节主宣片《开幕》中,尽管只有他四个镜头、三场戏,李雪健却将它当电影来演。他在家里提前准备了衣服,带到片场,一套套地穿给导演陆川看。他觉得片中自己饰演的老放映员应该有些沧桑感,于是给自己架了副眼镜;为贴合角色,还要戴帽子,他一遍又一遍地搭配,供导演拍板。陆川也将他对角色的用心看在眼里。尽管这位放映员没有台词,但李雪健的几个表情、神态就足以道出一位电影人对电影的爱。
- z6 A1 h+ ?8 P' g# x; @7 V3 O$ c* _; R
4 j& X1 j# [( C/ F. X5 J9 E% Q
& u2 t# \# o' ^+ [4 f3 h9 ]( ~
北影节主宣片《开幕》中,李雪健饰演了一位老放映员。 主办方供图% `5 ^& h  J1 i2 ~, B! r* ?4 M
9 [, p6 R6 l: Z, x! J) c
你让他分享一些把戏演好的经验,他挺直身板,“演员是国家、人民、社会赋予的一个职务,这两个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演员做好了,对人民、国家有贡献了,又有了艺术家,也叫心灵工程师,但作品才是立身之本。”对于记者提到的不敬业的行业现象,李雪健也愤怒,他没有多说,只是反问了一个问题,“那他们是怎么当上演员的呢?”
( Z) {8 I% H$ X4 H# X
! `$ h2 F  e/ T7 [' R新京报:在如今大环境的影响下,演员这个职业有特殊性,让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变了质,为名为利,轻视且亵渎了这个职业,您想改变这种不足吗?
  i* F" w1 S8 l3 J: F3 Q2 g9 {
% E* U2 j' a( y6 [5 c李雪健:这是慢慢形成的,文化艺术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以后,会有不小的变化,有些不敬业的演员,就像一只苍蝇坏了一锅粥,他们总想着成名,想着轻松,谁让他变成这样的?是社会,是利益,是商品,他们在意的不是演戏的好坏,他们在意的是点击率,在意能从角色身上得到什么,就像他们的竞争对手,不管好坏都会被黑得一塌糊涂。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来彻底解决,我说,他们听吗?谁听?比如当年我参加《开讲啦》,有个年轻演员质疑“一个腕儿串戏拿了好几十万片酬”,传下来的是我跑龙套拿了40万,过段时间还说我拿了60万。我说这个不是真的,你们去看看到底是谁,但我说话算数吗?这些年,别的传不下来,这个倒是传了很多年,我很心痛。
4 g: g6 |; q- ~5 |# H# X: f% d  b# U5 J2 a6 X# m+ _4 n+ t) S- i, A$ K
所以,因为利益,我们行业产生了很多问题,实话实说,改正歪风邪气,最有发言权的是你们(媒体),你们比我看得多、见识多、想得多、发现得多,你们有平台,也有说服力,你们很重要。再者,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而不是一个演员说几句话就可以改变的。另外,最重要的是,别的能力你没有,但一定要把自己做好,这个能力你是有的啊!以身作则,坚持、坚守自己的初心。
; R5 t+ [' Z) {5 U' X( X( D
& q9 g: y6 A  y( o. y' v新京报文娱×新京报动新闻联合出品
0 |# r$ P9 M+ c: o
  v$ }: J5 D/ w/ E. @1 D9 j
【记者手记】# |' N( E* E& a9 `

" l$ I4 [4 Y1 N' T( }+ j新京报对李雪健的第一次采访,是在北影节前夕,那天他要为北影节拍摄主宣片《开幕》。剧组原定李雪健7点30分开始化妆,可当天刚过7点,记者就从组委会工作人员那里得知,“李老师6点就到了”。比约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就连化妆师提起这件事都觉得羞愧,“李老师比所有人到得都早。”问李雪健,迟到是不是你最忌讳的事情?他说大概是因为有过多年的当兵经历,如果迟到了,他会很难原谅自己。再加上他家离拍摄地很远,他怕堵车,所以“赶早不赶晚”。因此,每次坐飞机他都会提前到机场,哪怕在休息区待上两个小时,他也觉得理所应当。, x: c* W0 x* N$ ^
! k) ]" @! u' l/ H+ H
问他“要拍主宣片了,激动吗?”他双手合十,笑笑后凑近记者耳边,示意他没太听清,让记者再说一遍。这是放疗的后遗症,如果不戴助听器,他很难听得清,必须要很大声、很慢地凑近他的右耳,跟他说话。- H. b5 B2 }9 c- v
  q7 Y) _0 I. D* a8 h# t+ Z
他会将自己的身份放得很低,在公共场合回答完问题,都会起立鞠躬,向聆听他讲话的人以示尊重。他对任何人的合影要求来者不拒,北影节期间深夜看片,他觉得因为他的工作耽误了酒店工作人员收工,主动提出要与他们合影留念。
6 U2 n& u8 C2 P) c2 a( [+ {
. z5 V1 G$ y9 _/ C3 d! @& E9 |1 I( Y而再一次相见,是约采的那一天,他笑着将记者迎向他的书桌,从文件夹里拿出特别托助理去打印出来的采访提纲,边翻看边得意地说“我心中有数”,但也要从现实情况出发,时间有限可能“聊不完”。那张写有近四十个问题的采访提纲上,每个问题下都密密麻麻地记着他的手写笔记。这是别人劝不了的。原计划45分钟的采访,最后拉长到了一个半小时,想早点让他休息,也就不再问了。结束采访后,他坚持把我们送到门口,说“来击个掌”,那一刻他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 B0 {! q1 P0 r9 m- c9 H* |3 z0 t

9 u! d" h, v7 P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 W, V, }7 V9 i, S5 R1 ^
9 M; U8 u  R+ q  J4 H- L5 h首席编辑 吴冬妮; I$ I5 ?' r) ?3 z$ b8 y* [) t4 d

% J4 J2 w& B) Q) ?校对 刘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微信登录

×
发表于 2022-12-30 16: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码关注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30 16: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码关注
用心演绎每一个角色,向老艺术家李雪健老师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30 16: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码关注
[赞][赞][赞][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小程序扫码登陆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5-8 15:06 , Processed in 0.10477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