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您好CQ!门户! 资讯 摄友世界 查看内容

伍振超:西沙见证的摄影人生

2020-8-12 16: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3| 评论: 0

摘要: 原创口述影像历史中国摄影出版社来自专辑口述影像历史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
原创 口述影像历史 中国摄影出版社 来自专辑口述影像历史
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师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
今天从第一卷中摘编老摄影家伍振超的口述,感受老一辈摄影家的摄影情怀与担当:
口述人:伍振超
采访人:曾伟
普通一兵淬炼成军事摄影记者
记者:您是怎么接触到摄影,走上摄影道路的?
伍振超:我是半路出家。我原来是当兵的,抗美援朝时在鸭绿江边待了一个多星期,后来因为签署了停战协定,就不需要那么多兵源了,我就回到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在易水河练兵。我那时是一个文盲,扫盲的时候我认得300个字,后来就学汉语拼音,在这个速成识字班学了两个星期后,测验生字的时候,我认得了2000多个字,这就算是摘掉了文盲帽子。后来我就到海南,当时榆林成立了一个营建大队,把我调到营建大队当分队长,又把我调到了政工组做政治工作。我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了,就是写写表扬稿,写写诗,表扬民工,就是这样慢慢地提高。最后营建大队盖完了房子,我就回到了部队。我们连队的俱乐部的活动开展得比较好,我就把连队打石头的一些英雄事迹编成快板诗,再画成连环画让大家看,后来我的快板诗获得了广州军区的二等奖。
我在连队俱乐部起到了骨干作用,我画的连环画,写的快板诗,以及其他作品经常在报纸上刊登。后来榆林要塞成立,需要找一个搞摄影的记者,因为那个地方是中央领导经常来的,要挑出身好的,还要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上面到我们的连队考察,指导员、连长就推荐我去做这个工作,我就被调到了榆林要塞政治部文化科担任摄影员。
1962年4月, ( 广州军区民兵“三落实”先进集体——西瑁洲岛)八姐妹炮班实弹演习。
《渔汛时节》(入选全军摄影艺术展)西沙,1963年8月
记者:谈谈您的摄影工作经历吧。
伍振超:摄影之路就是这样慢慢地走上了。当时连队很穷,说是有一个编制,给了一台很旧的照相机,叫“禄莱可得”(音),是德国进口的,交给我的时候我又不懂,没学过,照相机我都没见过。但是组织上交给我的事情,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没办法,就跑到三亚市图书馆找了半天,最后才找到一本《摄影入门》,我如获至宝把它借回来了,一页一页地读,一篇一篇地看,最后找到这个禄莱可得是怎么个用法,什么功能,对照这个照相机把功能搞明白了。
那时候部队很穷,没有胶卷,也没地方买胶卷,就跑到照相馆去请他们让给我一个。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去拍照片,拍完了回来拿到照相馆,请人家帮我冲出来,一看是黑的。后来打开照相机对着光一看,有针眼,照相机漏光了。最后没办法,跑到电工那里要了一个电工胶布把它粘死。粘完了以后,我到照相馆又要了一个胶卷,第二次再到外面去拍。实习的时候部队搞活动,抗旱,我就拿着照相机拍一些抗旱活动的照片。那时候还没有掌握光圈、速度的使用,就曝光过度了,照相馆的王师傅说你这个曝光过度了,印相片很困难。我还是坚持印了几张,勉勉强强可以看得出来。
1963年12月,朱德委员长检阅海军。(入选全军摄影艺术展,获海军三等奖)
《上阵之前》(入选全军摄影艺术展)1964年5月
《战地炊事班》西沙,1974年4月
记者:您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您在部队是怎样抓住一切时机来练就摄影技术的?
伍振超:开始有门了以后,实际还是没有经验,后来遇到搞摄影的,像《解放军画报》的、新华社的记者来的时候,我就陪同他们,向他们学。那时候认识了《解放军画报》的名记者孟昭瑞,我陪同他一起去外面采访。后来我说买不到胶卷,他送了我一个彩色胶卷和一个“伊尔福”的黑白胶卷,那个时候是很宝贵的。后来新华社的副主任陈正青到了榆林港,我又陪着他到海岛转了一圈,慢慢地就开始入门了。后来老靠照相馆去洗印也不行,我就自己学着冲胶卷、洗印放大照片。我看照相馆冲相片也是搭一块大红布在窗户那里,把底片和相纸准备好了以后,打开红布挂一下,赶快拿着就放在这儿洗相片了。后来我把一个不大的洗澡池改了,把玻璃窗堵起来以后,就是红布了,后来开始在晚上,拿着大被子铺盖在桌子上,躲在这个桌子底下冲胶卷,冲完胶卷的时候就定影,定影以后一看,有显影。这样我就开始自己试洗相片,自己冲胶卷,后来觉得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了。
见到自己记者拍的照片上报了,部队震动很大,对我的鼓励也很大,从那时候我就走上了摄影的道路。孟昭瑞给我一个反转片,是柯达的,我当宝贝,用这个拍我们侦察队渡海训练。120彩色胶卷是拍12张的,我就把它前面粘上一块胶布,让它能拍13张。
后来拿到《解放军画报》去冲的时候,画报管冲印的师傅就说:“老伍这人真了不起,能拍13张,曝光都很准确。”后来《人民画报》到《解放军画报》去挑封面,就把我拍的第13张,连队在海里训练的片子挑上了,做了封面,题目是《到大海里面去锻炼》。
《南海蛟龙》(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海南军区文艺检阅一等奖)1960年春
记者:您觉得自己得意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代表作有哪些?
伍振超:我也没拍很多代表作,有一张拍的是访贫问苦,拍了一位鹿回头的黎族老大妈控诉旧社会的照片,那张照片应该还是很成功,在解放军影展的时候获得优秀作品奖,相当于现在的一等奖。后来这个照片《解放军画报》用了,《民族画报》还用大幅刊登了,还有其他的报纸都宣传了。还有一张是“江河湖海任我行”系列其中的一张,叫《海里蛟龙》,后来标题改作《南海蛟龙》,拍摄的是我们广州军区两栖侦察队的一个共青团员。我在采访他的时候,跟着他到海里面去训练,那个时候我在海里游,也能够负重12公斤游500米。初次下海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被太阳晒出了好多的水泡,到医院一看说这是三度烧伤,说必须要等伤好了以后才能够再下海。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到两栖侦察队去的时候,侦察队员就说,伍振超不要怕,再晒,晒到皮肤发红,发黑,回来的时候,就没事了。后来我又跟他们一起在海里面摸爬滚打,在九勇士渡琼州海峡的时候,负重12公斤,全副武装渡海峡30多公里,从海南岛到琼州海峡渡过去,我一路跟着他们拍了不少照片。跟随两栖侦察队渡海训练,最后在登陆琼州海峡扫清障碍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主人公叫王国全,模范共青团员,那张照片我认为是我的代表作之一。著名画家黄铁山看了那张照片以后,说这张照片到现在来看,也还是一幅好作品。
《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一等功臣、民兵班长吴先锋》西沙,1974年4月
记者:您还有不少军事题材的代表作,真实记录了当时海南岛尤其是西沙的场景,包括在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
伍振超:西沙打仗的时候,我拍摄了在自卫反击作战中荣立一等功的民兵班长、共产党员吴先锋。吴先锋个子不高,大概在1.5米左右,要想把他表现好,就必须要找好角度,更能够把英雄气概展现好一些。那时候在西沙采访,我跟着他一个星期,每天出去执勤,我都在观察。一天中午,吴先锋身背钢枪,手持螺号,十分英雄气概地站在海滨瞭望,警惕地注视着海面。当我请他介绍西沙民兵和敌人进行斗争的情景时,他的头微微一仰,用手一指前方,侧着脸对我说:“敌人就是从那边来的!”这时他的表情、眼神和姿态,充满了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蔑视,充满了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他那身着红装的身躯,同蔚蓝色的海天相映,更显出他的英雄气概。我立即用特写形式,拍下了那幅题为《西沙民兵》的照片。蔚蓝一色的海天映衬他那象征着青春红似火的红装,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色调的对比,使英雄人物的形象分外突出,同时用反光板映出眼神光,着意刻画了他充满英雄气概的精神面貌。
记者:你还记得当年用的照相机吗?最早用什么样的器材?
伍振超:那时候我就是用的“禄莱可得”,把漏光补好以后就用那个拍照片。后来又配了一部相机,叫“禄莱福莱”。之后调新华社的时候都是西德的照相机,再后来还搞了一部我们国家自己出产的东风照相机,那是仿照哈苏的。
浩瀚西沙成就众多不朽佳作
《五星红旗飘扬在西沙群岛》西沙和五岛,1974年4月
记者:为摄影艺术创作您先后遭遇五次车祸和一次船险,骨折14根。您为了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可以说是摄影界的“拼命三郎”。
伍振超:为歌颂自卫反击作战的西沙英雄军民,我深入西沙群岛第一线长达三个多月,克服了晕船呕吐、热带过敏,战胜了酷暑等许多困难。比如我拍《五星红旗飘扬在西沙群岛》那张照片时,当时我有所考虑,战士在守护西沙,怎么样表现这个主题,表现五星红旗飘扬在西沙群岛。我在几个岛屿间比较了一下,选择去和五岛。部队官兵就建议不要到和五岛去,因为要经过200米深沟,那个地方海军战士都呕吐。部队首长说,你身体不好,负伤还没痊愈,建议你不要去。我说为了表现西沙,为了拍摄《五星红旗飘扬在西沙群岛》,那个地方有代表性,那里有一个哨所,塔比较高,岛上还有几种鸟,很能代表海岛的特点,必须去,再艰苦也要去。
后来还是决定去了。当时我呕吐得特别厉害,黄胆水都要呕吐出来了。海军同志都说我们过去都要呕吐,何况你?但还是渡过了难关,到了那个岛上。到了岛上,拍那张照片的时候,虽然是有些摆拍,但必须要那么搞,不那么搞表现不出来,因为红旗挂着没有风飘不起来,就不好看,下面没有人巡逻的话,光拍那个塔,再一个红旗飘,没有人也不好看。我去了告诉巡逻的民兵,你们就耐心等待,现在没风,我不能拍这个照片,拍出来没有风,红旗悬着就不好看。后来等到上午11点半的时候,开始有一朵一朵的云飘过来了,也刮起风来了,我就告诉那些民兵,现在你们开始巡逻了,往前走,现在有风了,红旗飘起来了。他们往前走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拍成功了。
拍完了以后,这张照片在新华社冲洗出来的时候他们说在剪裁方面有些为难,照片光要下面的人吧,不要红旗,这不行;光要红旗吧,不要下面巡逻的民兵也不好看。我说构图已经基本上完整了,这个民兵全要,红旗也全要,你把完整的照片搞下来就完了,不要光突出民兵,或光突出红旗,按这样剪裁就可以了。最后是按我的意思剪裁的。
1974 年6 月, 老船长,共产党员、一等功臣杨贵在西沙珊瑚岛生产不忘战备。
1974年6月,在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中荣立集体二等功的某部两栖侦察队苦练杀敌本领。(《擒拿格斗》)
带伤牵头西沙拍摄 西沙影展振国威扬军威
记者:面对不同人群和地域是如何通过影像来展现的?
伍振超:拍西沙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在海上拍要通过惊涛骇浪,还要坐船到各个岛去,对我的影响比较大。陪《人民日报》的记者吕相友到东瑁洲岛上去采访,回来的时候风暴把我们的船刮得很颠,我从船舱上掉到船舱底下,几米高,摔断了三条肋骨,住了很长时间医院。
伤还没好,就听到西沙要打仗了。我就跟司令员提出申请,要到第一线去。当时司令员没答应,说你伤还没好,不能去。又过了几天,西沙打仗已经开始宣传了,把空军的、海军的同志都请来了,还成立了一个西沙摄影组。分下来20个彩色胶卷,我把这彩色胶卷给了空军7个,海军7个,我自己留了6个。
后来我就带伤到了西沙,先后在这儿三个多月,最后才把陆军、海军、空军在这里的英雄事迹,和他们在这里进行西沙建设的事迹都拍成了照片,拍了100多幅。后来新华社把胶卷冲洗出来,才决定要搞展览,认为还有些地方拍得不够,还要再一次补拍。海军就派了一架专机送我回西沙补拍。那时候赵紫阳是广东省的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专机到广州的时候,他到机场去迎接我,后来广州军区为我记一等战功。第二次回到西沙的时候重点多拍了一些海军的,最后全部交到北京,他们看完了以后就挑照片。新华社选了95幅照片,其中我拍的选得比较多一些。那个时候到西沙去的还有我们在榆林要塞部队的一些同志,后来这些同志也都立了功。
记者:在西沙您拍摄了哪些经典作品?
伍振超:我精心采拍了100多幅摄影作品。其中有《西沙民兵》《西沙群岛鸟瞰》《螺号声声震南海》《团结战斗》《冲锋在前》《畅通无阻》《保卫领空》《祖国南海无限好》《战地炊事班》《五星红旗飘扬在西沙群岛》等37幅摄影作品在全国举办的“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摄影展览”中展出。
其中,《五星红旗飘扬在西沙群岛》《西沙民兵》等20幅摄影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展出。西沙影展作品紧密配合了我国的外交斗争,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做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总理邀请我出席了1974年的国庆招待会。《人民日报》1974年10月26日以《美丽西沙的赞歌 英雄儿女的画谱》 为题,用6000多字的评论文章评了“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摄影展览”。
1974 年8 月, 荣立集体二等功的西沙广金岛民兵排的民兵们。(《海上练武》)
1975年7月,神枪手陈香妹正在向大家介绍射击技巧。
记者:作为一位影像记录者,您觉得影像记录者身上所具备的素质,哪一些是比较重要的?
伍振超:首先要把自己的基础练习好,要能熟练应对各种不同的场景。那个时候我没有曝光表,拍摄全凭实践经验,一天24个小时,什么时候拍、多大光圈、多少速度要把它拍得曝光准确,我都是下了功夫的,是做过记录的。再一个就是洞察力,就看这个事情的发展,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事情如何。再一个就是抓拍,这很重要。我带学员去湖南湘西凤凰采风,我说:“你们看前面的这个村庄,还有它围着小田,都是用石头块立起来的,曲线很美。有人路过的时候,有活动的时候就抓拍,可以拍出好片子。”
总之,摄影要具备表现力,摄影人头脑要有洞察力,看问题要敏锐,比如中央现在是什么精神,全国在做什么,你必须要掌握好。在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突出、哪些典型,必须把它及时抓在手,反映到媒体,然后再做广泛宣传,这个是很重要的。
记者:对中国影像事业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是期待?
伍振超:现在的照相器材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照相机可以自动曝光,还可以连拍,那个时候我们拍一张照片,胶卷也不多,就不能随便拍,是吧?现在比我们那个时候科学要进步了,条件更好了,应该比我们那个时候拍出更多、更好的照片,创作出大家更满意的作品。
1974年8月,海军战士警惕地守卫在祖国西沙永兴岛上。
伍振超,生于1930年,瑶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曾任新华社团职军事记者,中国国产彩色胶片试验小组组长,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湖南分院原院长。
创作10000多幅摄影艺术作品。有20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报刊发表和影展选用,200多幅摄影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影展。其中《重任在肩》等8幅摄影作品在1974年11月被《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彩页发表。《南海蛟龙》《继承铁人精神的好队长》《战地炊事班》等10幅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选登。曾被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一等军功章。
2019年1月14日,伍振超在长沙逝世,享年 89岁。
内容节选自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
(第一卷)
主 编:高 琴
执行主编:高 扬
开本:16 开
版次:2020 年3 月第1 版
定价:128.00 元
本书为第一卷,收录了姜维朴、张崇岫、孔繁根、何如、乌勒、铁矛、思勤、昌鸿恩、赵黄岗、尹福康、张其军、李荣卿、李仲魁、韩三当、左家忠、孙桂琴、杨长福、任用昭、张甸、伍振超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原标题:《伍振超:西沙见证的摄影人生》
阅读原文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4-4-25 22:08 , Processed in 0.0839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