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原创 赵倩男 影艺家 收录于话题#流动的瞬间27个![]() 威廉·埃格尔斯顿 主讲人 | 赵倩男 如果谁要拍一张威廉·埃格尔斯顿的肖像,照片里的他,要么站在门廊边,擦拭枪: ![]() ![]() ![]() ![]() 77岁高龄埃格尔斯顿身穿一身无可挑剔的深色西装,据说是在伦敦的斯威尔街定制的,黑皮鞋擦得锃亮,白色衬衫领口微开,松散的酒红色暗纹领结垂在颈间,周身散发着波本威士忌和身体乳的香气。手腕上的卡地亚腕表比标准时间慢了两分钟。 ![]() ![]() 他的帅,就是生命力! ![]() ![]() 他嗜酒,也许这些话是微醉后的“狂言”,但只要你愿意跳开摄影史的官腔定位,去看一看《威廉·埃格尔斯顿的指引》(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之外的威廉·埃格尔斯顿,就会爱上这个老头。 “彩色摄影之父”是无心之举,甚至他并不屑于、更不囿于这样的头衔。 ![]() 埃格尔斯顿是出身在美国南方的贵族,爱枪、爱古典乐、爱女人,生活富足;被提上神坛的1976年MoMA个展,在当时一片骂声,但他我行我素继续拍摄彩色和日常。 鸿篇巨制《民主森林》不断再版,他却认为1974年的第一部影集《14张照片》是自己最好的作品集。 “你是天才吗?”如果你这样问,威廉·埃格尔斯顿会惊讶,这是不需要质疑的事实。 ![]() 自信还是自负,也许在他眼中,只有“民主”的一切,并不顾及评论之声。 我想讲一讲威廉·埃格尔斯顿,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太帅了,人的魅力甚至高于其作品,他的创作也远远不止于《指引》。 在这三节课中,希望听者走进威廉·埃格尔斯顿80年丰富多彩的人生。 课程内容 第一讲 蓝色:生长于蓝调之乡的南方贵族 ![]() 重点一:威廉·埃格尔斯顿的童年和成长环境 威廉·埃格尔斯顿生于美国南方,61号公路也是蓝调之乡,他身上有着南方居民的特征,又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式敏感,这造就了他原始与抒情的影像风格。 ![]() 与“现代摄影之父”施蒂格利茨的《等价物》(Equivalent)对比,对天空这一最日常、最抽象客体的拍摄,显示出他们摄影思考的不同面向——威廉·埃格尔斯顿更关注日常。 ![]() ![]() 第二讲 红色:“虫眼”视角下的美国日常 ![]() 重点一:代表南方的语言——铁锈红 通过对比另一位摄影师威廉·克里斯滕伯里(William Christenberry)的作品,感受红色之于美国南方所隐喻的诗意和冲突。 ![]() ![]() 重点二:威廉·埃格尔斯顿的摄影语言源流 他如何继承布列松、威廉·克莱因和沃克·埃文斯等前辈,并通过染料转印法加持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 ![]() ![]() 重点三:《威廉·埃格尔斯顿的指引》,色彩从此被艺术摄影认可 通过萨考斯基的前言详述色彩如何成为重要画面元素和视觉思维被纳入到艺术摄影的评价体系;基于《指引》中的照片,分析威廉·埃格尔斯顿的“虫眼”视角,以及在日常之中蕴含的戏剧性内涵。 ![]() 第三讲 彩色:用镜头平等地对待一切 ![]() 重点一:《民主森林》,“民主”内涵再解读 在威廉·埃格尔斯顿愈发成熟的视觉体系中,何谓民主,其意义又是什么? ![]() ![]() 重点二:日常的意象 电话线、汽车、树叶等反复出现的画面意象如何构成他的“民主”网络。 ![]() ![]() 重点三:2008年惠特尼美术馆威廉·埃格尔斯顿回顾展 自1976年《指引》以来,威廉·埃格尔斯顿第二次在纽约举办个展。从1961年到2008年,他丰富的创作涉足视频,以及美国南方之外更广阔的世界。 ![]() ![]() / 主讲人 / ![]() 写作者、摄影师、杂志编辑,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曾任多年旅行和生活方式类纸媒编辑,策划并实地采访长三角、云南、日本、新西兰等地的高尔夫旅行线路,与国内外知名摄影师长期合作。 她专注研究街头摄影、家庭影像与拼贴艺术的创作,文章发布于《中国摄影报》等媒体,并在影艺家开设个人专栏“流动的瞬间”。 目前,已上线《与亚历克斯·韦伯一起街拍》等课程。 原标题:《“彩色摄影之父”是他最不屑的头衔》 阅读原文 |
|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5-10 19:04 , Processed in 0.0848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