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尽管年届70,谢人德也没有停止拍摄和对新的影像语言的探索。摄影于他,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个人的言语融入社会的语言中的一种表达”,他说。摄影当然可以是美的,是风花雪月的,但在他看来,摄影本质上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还需要一些超前。 正如西方哲学家鲍德里亚所提出的“消费社会”的概念,现在几乎所有的现象、景观都可以指向这个趋势——并非指向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效用,而是指向了人们的欲望。谢人德正是阅读到这一点,从而也将自己的创作更加集中地在表现“消费成为景观”这一概念的视觉转化上。 【消费主义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外滩】 虽然长时间在东北工作生活,但谢人德对家乡上海细微变化反倒更加敏感。地标是观察一个地区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参照物,谢人德选择了对南京东路-外滩一线作为记录对象。 几十年来,年轻人的状态最能反映时代的气息,然而,改革让本土文化被分解,某种程度上世界流行文化的侵入,社会本身也各种层面也在经历着革新:“魔都,马路上行人不断,冬天、夏天、晴天、雨天、穷人、富人、本地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魔都是万花筒,路边的行人是万花筒里的繁花,马路上奔流不息的路人被相机定格了,一个街头摄影者用图像锚固了生活的一隅,貌似有一点当代摄影的精神了。”谢人德阐述道。 大量面对大众的、碎片式的、反英雄主义的存在,平面而跳跃,为了实现对“消费景观”的视觉化,谢人德不断调整表达的语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魔都影像实验】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役人于无形、更加异(物质)化的社会”本身就有足够的冲突和矛盾,基于这样的哲学理念以及人文、社会环境,谢人德反而在拍摄上追求的是“平一点,深一点”。平指面向日常生活的观察,深指对于日常生活表象背后缘由的解析。手法可以是纪实的、实验的、观念的,对象是日常行进的、无意闯入的、被刻意安排的,于街头的碎影中构建着都市的丰富、多元以及不可抵挡的荒诞。 但摄影师的态度是心平气和的,“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活泼与灵动的体现,不需要更多的喧哗,只要内心平静,隐忍,婉约,静穆,并观看到生活的颗粒,希望与力量,莞尔一笑,别让人生太粗粝。”他敏锐地捕捉到共性,是悄然的提醒;一些被放大的“矛盾”,像是敲了一声反省的钟。 ![]() ![]() ![]() ![]() ![]() ![]() ![]() “时代的语境如此,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他说,面对时代的困境与泡沫,这是一种灰色的善意。 自然最难,于荒诞之中,凝固下时代的特质。这也是留给未来的一份思考线索。 |
|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5-11 01:58 , Processed in 0.4810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