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上个月开始发放新版中国记者证,大红色,大小厚薄与结婚证无二致,大家拿到手都喜笑颜开。 记者证发放之前,正是疫情尖峰时刻,对于前往武汉一线的记者来说,并不需要这张证件来证明身份,便可走进很多不对常人开放的区域,但前提得是媒体中的人,也即公派。对于早已无证可持的雍和来说,就此成为他一贯自嘲的,“我就是一个照相的”。羡慕之心尚存,解脱之心也有之。 退休前人是报社的,退休后他成为自己。自1月23日,武汉封城,雍和开始跟踪这一事件的动态。次日,他去上海同济医院看望病人,出于职业的敏感,相机不离身的他顺手拍下医院发热观察区外一张戴着白色口罩的脸。虽不是特写的画面,但人被大面积黑暗包裹更显恐怖不安。1月25日年初一,他跑去徐家汇商圈,拍下一对母子在霓虹灯前的身影,本该人头攒动,喜气洋洋的春节街头,却显得冷冷清清。那时候,雍和一直以为疫情就像每年冬天的流感很快会过去,他甚至认为,“差不多拍到年初五就可以了。”不料,疫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至此,疫情下的日子已过去了四个多月,他每天扫街积攒下来的照片已达数万张了,构成一部庞大的日记体的摄影记“疫”,但是他完全没有想要停下来的样子,依旧白天拍照晚上整理照片,或者晚上拍照白天整理。这在旁人看来,有点弄不懂伊。 ![]() ![]() 他作为知名摄影记者,职业生涯中拍摄的新闻照片早已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肯定。也许他缺钱,可是当别人开口要全部买断他全部新闻照片,他又笑着婉拒。 有一种热爱叫赤忱,否则无法解释。 成为独立摄影人后的雍和反而觉得轻松起来,他说“不担心漏条线,也不需要为了发稿赶时间。”每天跟踪疫情发展的情况,规划好路线图,戴上口罩、消毒棉球,防护好自己,也不给人家带来隐忧。拍他所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从不空手而归。摄影记者一般目的性更强,从出发点到新闻现场点,高效完成任务交给后方编辑发稿,而雍和则采取线性的拍摄模式,扫街扫到哪里,照片拍到哪里,在他的镜头之下,无数的拍摄点构成我们所看到的雍式摄影风格。 以他丰富的人脉进入新闻事件核心地带并非难事,但是他却认为在这种非常时期麻烦人家,也是为难人家。“即便人家让我进去拍了,也许对方单位总有一些自己想要传达的诉求并非我愿,反而弄不好。”他强调。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照片有个特点,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中——街头,所以当我们回望这些照片反而比医院一线的某些照片更生动鲜活,也没有那份更强的新闻时效性和速朽性。就我的观察,这种情况可能来自两种原因,一种以各城市的医疗机构发生的疫情为报道重点,由官方为主导、引导、布置、带动起来的一线“战疫”宣传报道,我们可看作为一线各个点状上的重点报道,它构成了统一战线之下的疫情群像;另一种从民间视角出发,因未受到更多官方的刚性要求(实际上也不可能),使得这一类照片由于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显得更为丰富多样。官方和民间两者互为结合,组合、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疫情期间的中国日常生活面貌图像,这就使得这份影像地图极为全面和翔实。在之前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观看了太多来自前者官方的图片,反而有点视觉疲劳,雍和的非官方身份正好填补、丰富了日常疫情的面貌。 ![]() ![]() ![]() ![]() ![]() ![]() ![]() ![]() ![]() 新冠病毒多感染于年长者,在疫情刚开始的那些天,家人朋友劝其“最好不要出门”,雍和回答的挺有意思,他说,那时候大街上人的没有几个,想要传染还真不容易。到了2月底的时候,有一次老婆让他去超市买菜,一进去,将他吓了一跳,这么多人啊,他说“这里其实比大街上危险多了。”这样看,雍和在家是不做饭的,至少有一个月没下厨。 |
|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5-11 01:55 , Processed in 0.1161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