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金币 元
银币 角
铜币 分
诚信币 金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回帖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个人主页
已绑定手机
|
新华社南京11月29日电 题:梅派京剧台湾传人魏海敏:艺承两岸,融古汇今
/ r" |# N0 H1 d2 B2 C; B4 B O& v% o
新华社记者蒋文茜
4 {" G6 S! V. _) ^& I9 q3 g# @$ C3 ]& @0 D* ?
初冬的南京渐转清寒,江苏紫金大剧院内,京昆艺术演出密集,热闹而温暖。台湾梅派京剧艺术家魏海敏受邀来此演出《红鬃烈马》和《贵妃醉酒》,在彩排前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 V) L! Y! X2 T# |/ s7 P0 \9 G0 q. N; y/ V
“这里气候和台北很相似。”魏海敏笑着说,抿了口泡着黄芪和西洋参的热茶。 Z- q1 |2 H/ L) @* F0 E/ k. G8 B
- _, s( |+ K: u6 a5 o; {魏海敏是京剧大师梅葆玖的开门弟子,也是台湾著名梅派京剧传人。她的戏路融古汇今,半是在大陆传承梅派传统艺术,半是在台湾创作新编戏,她称自己受益于“两岸文化融合的福报”。
& N8 W! ], b- V# u2 u" ?( q" T' T8 j
' z3 ?" g V, _台湾剧校升起的京剧新星
% h& a+ I1 x7 R" P$ Y( T9 a: ^; i& t- |' `4 f
魏海敏1958年生于台湾,祖籍河北,1969年加入海光剧校接受京剧表演训练。第一期学员排名“海”字辈,因此她的名字从“魏敏”改为“魏海敏”。
1 ?# z+ a! |. _2 J0 Z; ], C( z
( s% ?8 x4 F* g' S+ ~: I9 F5 p童年的魏海敏曾天真地以为,加入剧校就可免除考试之苦,过上“唱唱跳跳的舒服日子”。然而,剧校不仅练功学戏日程满,生活纪律也很严格。因缺少家人陪伴,魏海敏很是委屈,经常哭,剧校老师用“不要像豆腐一样”的话语激励她要有坚韧的意志。
1 C1 p# q0 l- D# [4 S
8 R; E& G/ c" y0 D6 f由于天分卓越,魏海敏迅速崭露头角。严格的剧校训练造就了她的坚韧和专注,也让她全面而深度地开发了声台形表。/ J% w# d6 s! R7 @0 ]9 E. Y- |5 s
! w+ v! o( c# T, g l% L
在剧校,每次登台都是考试。一次演出上场前,光顾着聊天的魏海敏没有默戏,匆匆上台竟忘词了。事后她深深自省:“舞台上是不能重来的”。从此,对舞台的敬畏与尊重贯穿了她的艺术人生。; ?% h! E# A6 h0 ]; g1 D
$ _6 n- e. I" X* q7 T8 K毕业后,魏海敏曾受邀参演影视剧,但她并不喜欢,还是选择回到戏曲舞台。然而,她一度因传统戏曲式微而对未来感到彷徨,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感动也不似从前。直到1982年,她心中的迷茫无助终于雪融冰消。
$ o5 g n; O% ?7 G# o9 H O- [( h4 D3 o
跨越两岸的京剧传承交融3 l4 v! r/ o' C- r
" `) a6 Y$ f1 T; a- s% s1982年,京剧大师梅葆玖、童芷苓领衔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到香港举行联合公演,演出《生死恨》《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魏海敏赴港观演,沉浸于那浑然天成尽显唱念做打之美的境界——“那是排山倒海而来的震撼,一个无比广大的艺术殿堂在我面前展开了。”
4 R3 T' _, h; J/ O2 y
( I' c, K2 @; ]3 M |/ B! v) O$ c& v魏海敏决心以传承京剧艺术为志业,用一生去坚守和探索。与大陆观众偏爱传统戏不同,台湾观众更欢迎新作品。回到台湾,她与同辈表演者、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在竞争激烈的台湾文艺市场推出《欲望城国》等新编大戏。" R2 e. v9 U0 x7 Z& `. H
1 C4 [+ M% [9 T. x0 a- p高强度的创作和演出迅速消耗储备和积累,令魏海敏越发渴望补充艺术养分。她发愿:一定要拜梅葆玖为师,学承梅派。
9 q( g/ H$ Y0 ^. z7 ]* G1 j. w. `2 ]9 Q% g" m' i. l0 n
1987年,海峡两岸打破隔绝,恢复民间交流。得益于各地票友和梨园人士牵线搭桥,梅葆玖在考察后决定收下来自宝岛的魏海敏作为开门弟子。他很高兴能把数十年所学传到台湾,因为这事关梅派京剧到了第三代如何延续发展下去。& @5 t9 s# O5 Y4 Y9 t4 @
% S& L. u' E& y6 P E! n- }
1991年,拜师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我能够看老师演戏,与老师搭戏,近距离看老师的呼吸、气口,还有唱戏的眼神、律动……”魏海敏入门学戏时,正是梅葆玖演出生涯非常繁忙的一段时间。
6 C4 `7 v U, b9 ?
$ c! ]' E& E2 ]+ |1 P+ J# ?这段学戏经历扎实了魏海敏的功底。1996年,凭借梅派经典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魏海敏荣膺梅花奖。8 J5 l7 F2 }2 l- V# W* x+ T
2 w4 A$ [2 b/ `# f G8 t, x) [
来北京学传统戏,到台湾演新编戏,魏海敏将其比作“在北京存钱,到台湾花钱”。“有了创作新编戏的经验,学梅派老戏时我不仅仅是模仿,而是站在创作者视角,理解当年梅兰芳大师为何创造这个戏,为何设计这些表情、手势。”魏海敏说,“演员必须在这两方面都很扎实,在不断模仿和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角色。”
7 Y/ _. O: d1 L
( w9 R- t3 W( D( j5 _8 y' D面向年轻观众的艺术创新
3 W8 |/ F8 n: J" U# R& Y2 m* b6 M; B2 \4 A. h# C" H
每当新编戏邀约上门,魏海敏往往欣然接受,诠释了许多有别于传统梅派艺术“非仙即后”的女性形象。这种挑战在她看来更是一种“时代红利”。
$ z L5 J: e# `+ }# G% n) U$ q# m J: G
当女性的社会角色愈加多元,观众渴望看到女性在舞台上表达更丰富的主题。从《欲望城国》里醉心于权力和欲望的敖叔征夫人,到《金锁记》中被金钱扭曲得只剩一张利口毒舌的曹七巧……个性鲜活的角色、冲突激烈的故事征服了两岸许多年轻观众。 o0 a3 M) f% V2 e% B
- l5 X& f# x* L/ L0 v- B! L“我常常思考,在那样的时代环境里,曹七巧如何挣得一切,又如何将一切毁掉?”魏海敏说,她习惯先以“性本善”理解人物,再分析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以此剖析人物性格。正因看懂人性如何滑落到“恶”,她在重新演绎传统梅派艺术中女性角色如何坚守善与美时,才表达得更加真切和富有层次。
) t) c4 \. I! p1 \$ m7 G) A* p) ]. ~; t% C' D8 Z! S# M
“许多经典作品距今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传承人不能光吃老本,必须创新。”魏海敏说,“只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戏曲道路上前进。”& [( f$ Z( R& z, R S* v: R' N
6 s2 k; F& S5 U" Q《贵妃醉酒》谢幕后,戏迷排起长队等着签名。“观众是懂戏的。”魏海敏感叹,现在的年轻观众对戏曲有许多精到看法。4 b# C1 ?& a7 { V( a9 v- A/ p" F
0 F- w$ B% r& O. Y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也是梅葆玖诞辰90周年。传承梅派艺术的魏海敏不仅已在岛内收徒传艺,还到海外多所高校和民间机构推广京剧文化;既与大陆演员常有合作,还参加了两个戏曲保护工程,或为梅兰芳大师的《彩楼配》《木兰从军》等录音资料配上舞台表演,或录制《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汾河湾》等舞台表演用于戏曲传习和欣赏。' ?$ x1 P9 s8 ~
! Y. r! H8 s4 ?9 m( W# v) r9 [4 k
感觉“和大陆演员融为一家”的魏海敏说:“希望未来有更多两岸青年演员交流的机会,让台湾青年看看大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各地发展的不同剧种,在文化交流融合中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