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金币 元
银币 角
铜币 分
诚信币 金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回帖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个人主页
已绑定手机
|
3 B' H* g& V" _2 g+ d& x3 ?/ Q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话图标的开口都是向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有点无厘头的问题。
0 ~$ n# {# V3 ]4 u6 Z, y7 h$ _ U
- c( m# [+ k4 c% {1 S5 y% n
+ Y Q4 o! l; q1 ?! c+ p8 t& ^3 b4 d5 H# Q( y- o) ~
从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的手机诞生之后(1984年摩托罗拉设计生产的DynaTAC 8000X),手机上就一直离开不了通话按钮,随后经历了几十年的交叠更替直到现在,只要一台设备被人们称为手机,那他就一定具有通话功能。
% J5 p/ A7 O0 \* R' p r9 G
& ?1 I9 y! ]: q) P; p( @由此可见:通话功能对手机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对手机这么这么重要的呼叫按钮电话的开口却是向右的。# `: Q% \* Y9 g) g7 v% }+ d
) g4 N& J0 F7 _, h, k( K5 q于是特地去翻看了IOS系统、Android系统、OS系统的通话图标发现果真如此,现在绝大部分的手机ROM里的通话图标都是向右开口,难道说大家都遵守了某项秘密的约定吗?我决定从手机的发展历史来寻找答案
4 ~/ ?6 z; F4 @. P+ X* y; u. \# W2 x; q2 V, u; a
还是从上文说的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说起,可以看到这台全世界第一部商用手机的通话按钮只是一个“Snd”的红色按钮,即为Send的缩写,首款手机的拨号按钮竟然是单词,看来手机的通话按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了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样子。
A6 ?# m& r* r0 H7 G! `9 Z4 z- @& ]' ]/ s- f4 B4 S
我们再来看看同时期的其他手机是否如此,诺基亚于1984年推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产品“Mobira Talkman”也没有如现在一般的通话按钮,我们把时间再向后延伸。
5 y6 r6 b; ^( T7 }0 H% k2 L+ q& }# t+ M7 w9 ^
8 I* X# M: H/ K6 e; a1 Z# P2 M$ `! x! ?. U. y+ v! g
(左: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 右:诺基亚Mobira Talkman)
( L) H+ i. Y* C. M- b5 c3 b: A# p: l) H4 ?
时间到了1987年,诺基亚推出了Mobira Cityman NMT900,这是首款针对北欧移动电话网络的手持式移动电话,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来这款手机的通话按钮被设计成了和我们现在的通话按钮类似的电话形状,只不过有一点点奇怪,这个通话图标的开口按钮是向下的。
5 f5 s2 [: c% Z/ s: |) a( m2 { Z' ~$ t. i2 {# s& ]
为什么是向下开口呢?
. H% C; M4 A; v/ P* M" P. z1 P" U2 g- G4 d6 v# |
很奇怪,其实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当时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看看(右图),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人们使用的座机电话,电话的设计已经很成熟了,上面的听筒和下面的通话筒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通话图标的样子。$ E P7 b8 x, { x; c
' F2 i: p/ X: \4 A* t5 L( V在80年代在手机最初被设计出来的时候,由于硬件的原因手机的外观还是要按照座机话筒的样式进行设计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最初设计师们设计通话图标的设计参照物是固定电话的听筒。
+ J& P$ u- J y9 d: p7 P
" X. @4 d/ V9 \! l4 p0 o# h
7 B0 Q8 @$ {! L* n% N- T5 q9 Y5 T
其实从下面这张诺基亚的照片中,可以很清晰印证上述观点,绿色的通话按键微微抬起,在座机中正是电话被刚刚拿起准备拨号/接听的状态,红色的挂机按钮的样式也是座机中挂断电话的姿态。" F) C* v) K. X6 f' ?6 Q
$ W- _. _ k5 V t% l- z2 f
1 M* z6 L0 ~* h9 O
/ a2 q5 e" j0 h' i% B4 F0 j不过随着手机行业逐渐的发展,设计师们对通话按钮的设计也使用了其他图形进行诠释,不过使用量最大的也还是通话筒的图形。7 t5 }- X. O2 o$ U! r. H( @
) g! o5 D" C" S1 P& k7 t% l0 i
8 i4 P. C; X5 Q# Q1 ?- u+ [" {# w( \) N5 b8 ^" y ]6 B
/ I* |4 W/ W! H! q3 J0 r+ c$ i
( D4 \" \ m% X* U+ T8 N8 T0 f(2003年,诺基亚推出了史上最经典的1100,采用了位于键盘上半部中央的绿色短横线代替了通话筒图标)$ F$ _. ?3 s4 h% l4 r) I$ P
" P1 |4 j8 h3 M: x9 \
5 W( d$ _, t2 t l
$ }7 x4 q o( L(摩托罗拉L2000的通话键用的是“OK”代替了常见的通话筒图标)
1 F6 l4 |' i1 X8 `7 o% ?" K3 }$ X5 ~3 ^" B' s# n% y8 v
顺着这个思路,其实我们要寻找的答案仿佛就已经浮出水面了,1996年,摩托罗拉推出StarTAC掌中宝系列,手机这个角色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3 K% C$ ?) k) Q/ k
; B }+ t3 R" o( n" L2000年以后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电话普及,手机保有量开始大幅激增之后,所以在这之后,人们日常接触手机的机会已经比八十九十年代的人们多了很多,手机也成为了很多人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9 f/ o6 n$ j& |- z7 J; ?1 o
! x# {/ k( `% e b从此开始,向右开口的通话图标逐渐的出现在了手机键盘上。
2 O+ c! q4 a4 `1 [* V/ Y
. y, k1 A' ~9 R" a3 Z5 q% `0 w* ^+ i& k1 @: Z
4 Y! @- x0 w. U" J(2003年摩托罗拉推出的V3就 手机键盘的设计上就已经采用了向右开口的通话图标)
$ X) H4 L. N$ [9 S: E; s
5 X% p& f. e3 E0 }% D, |6 e! i- `, I其还可以看出来,随着2010年开始智能手机逐渐发展普及之后,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在手机中发现向下开口的通话图标,尤其是在手机厂商的官方ROM中其他方向开口的通话图标基本上没有出现,向右开口的通话筒形状的通话图标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默认的代替通话的图形,仿佛大家都遵守了某项不成文的约定。
$ R4 O3 |8 p3 ~5 Z$ O& i8 P
3 F8 u3 \4 c( \
* r# ]1 e2 v* {$ Q" G
6 L" y5 _6 y( h7 u' N(第一代安卓手机与第一代IPhone); |& N S. Q' O4 {$ d6 G! X
$ |4 t5 c8 q& a% @ B( ^5 F到现在为止我们弄清楚了为什么通话图标是向右开口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通话图标的开口都是向右上角,这个问题和前文讨论的为通话图标在手机时代演变成为现在所见的通话筒的图标的原因是一致的。
' }1 W _6 ^4 U: g# d: n& [ u+ Z/ M! ~7 ~, r% M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左撇子在总人群中的比例约为12%,绝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当右撇子拿起电话的时候做通话的姿势的话 ,从正面的视角观察打电话的人,通话筒的朝向是右上角。- j, b/ O0 K1 N) e' C3 P- ?
) [1 c+ Q# d4 `$ I1 A图标的设计都是采用了拟物化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都在暗示实际生活的场景,在通话图标的设计过程中,整个符号的设计和符号中给予人们的动作暗示都是拟物的。至此我们大致理清了通话图标设计的演变历程。
) }1 a, _1 F1 p/ a/ N! K7 i
4 K) ^, l7 ^ i1 J* l. `4 @* ^9 C
+ B8 e3 ~8 h: \1 o; W; t* A) b, T; y0 x3 I5 W
在手机发展的十几年当中,我们看到图标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还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的,在固定电话普及的年代通话图标的设计更加倾向于座机的通话形态。
- I2 J: L% v. A( v, B* q
1 C2 D5 T& `' |. ]在手机普及的年代通话图标的设计逐渐的向人们使用手机的通话姿态靠拢,不过在未来手机通话形态的不断发展,手机的通话图标肯定也会随着通话形态的变化而逐渐去发展,我们现有的延续了这么多年的通话筒式的通话图标是否还能够被后来人理解确实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7 N, q1 H8 D( p+ ^' C. K3 [4 S
4 s* v. _+ [: ~9 I8 G/ n* |
不过对于当前来说,人们对于通话图标这个符号的的判断仿佛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意识。
+ H/ T/ ], M6 F; G p( C& Q* y
: W4 d* K* I- Y. j5 ]% O) E当这种行为意识逐渐的为了适应新的生产生活形态逐渐去演变的时候、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回头看,也许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很难猜测到这个两头大中间细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了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尝试翻译甲骨文一样,哈哈哈)3 R1 v% v+ y/ D9 u
3 N5 M: V3 H+ Q& }$ r5 d* m最后说两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我们往往都忽视了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的。
" e" u% G/ b$ a# r+ ?) g4 L% B! o2 s+ j
真正面向大众的精良设计并不是很多概念设计一般十分夸张的状态,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的,对意识冲击较少的设计。
) E c; i" }4 I; P/ N Z( {- E" d1 g/ M$ b* K) @# x, Z8 F. T
设计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写完之后我感觉需要去恶补符号学的知识了。( v4 _8 `, r$ O. Z/ A6 k
: ^) \$ Z/ |7 \) k$ M- B
本文由 @Mr.李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h$ d4 q* _5 U! V: T) F/ W
' I( S' }. o; ?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