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77|回复: 1

沙漠绿州的风韵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1-4-26 1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沙漠绿州的风韵
                                       
绿洲,是人类战胜自然,在浩瀚沙漠中开辟出的片片沃土,它象是沙漠瀚海上美丽的岛屿;而绿洲文化则是镶嵌在岛屿上,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辉的明珠。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丝绸之路” 之后,当时西域(今新疆一带)各地方政权的各种乐舞,才得以经越沙漠瀚海,处处绿洲,先后传入汉、唐各代宫廷并流入内地民间,其精湛的技艺,别致的风韵,为人们所倾倒,当时很多诗人为之写的名篇佳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由于新疆特有的地理条件和当地民族能歌善舞的风习,所以这些来自“丝绸古道”的乐舞如:“于田乐”(今和田地区)、“伊州乐”(今哈密地区)、“悦般乐”(今伊犁西北)、“龟兹(Qi ci)乐”(今库车地区)、“疏勒乐”(今喀什地区)、“高昌乐”(今吐鲁番地区)等乐舞遗风,依然保存在今日新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形成这一地区的特有风格,唐诗中所描绘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以及当时乐舞风习,在今日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的歌舞活动中,似乎都能看到先人们的“舞影”的遗存。这就是“丝绸古道”的风韵,也就是绿洲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色。
在宋、明两代海上交通兴起以前,西域“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上的城镇居民,多从事农耕、畜牧,但由于绿地面积小,物产不多,他们还要靠往来商旅对所需物资的补给;而居民们则为商旅们提供食宿,并以歌舞愉悦商旅,解除他们旅途上的疲劳。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绿洲文化型舞蹈中,不仅包含有农耕文化的和谐、优美,草原文化的粗犷、豪放;还包含有以舞娱人的商业文化的色彩,由于得天时地利之便,广收东、西方乐舞文化之优长,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舞蹈风韵,这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买西热普”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
“买西热普”一词,维吾尔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中,人们欢聚一起即兴歌舞弹唱的活动,活动由年长者主持,进行中还常对诗、猜谜、讲笑话等,乐曲声、歌声起始后,人们互为邀请或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主人还常备些水果、食品招待乐师和客人们。好热闹的年轻人常出些洋相逗乐,或表演些“山羊舞”、“鹅舞”之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鹅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进袖内,用红布扎起袖口作鹅嘴扮成鹅状,随着乐曲摇头摆尾徐缓进场表演,人们常和着乐曲唱赞美或贬义之词,当“鹅”听到赞美时,就欢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风趣、活泼。这种民俗活动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又是青年人学习本民族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与即兴创作的机会。其它舞蹈如“赛乃姆”、“多朗舞”、“纳孜尔库姆”等形式,也常在“买西热普”中表演。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带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传于新疆各地。“赛乃姆”一词,是对此类乐曲和这种舞蹈的通称,习惯上人们都把地区的名称冠于前面,如:“库车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乐曲和舞蹈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形式也是自由进场,互相邀请,即兴发挥。表演中,经常出现“打指”(两指打响)、“移颈”(动脖子)以及“扬眉”、“动目’等动作,让人看后随即联想起唐·杜佑《通典》关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诗“扬眉动目踏花毡”(李端《胡腾儿》)的名句。这正是古代乐舞文化在这些地区舞蹈中的遗存。
“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词,是该地区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着乐曲有高亢的男声伴唱;表演为双人对舞的形式,参加者人数有限。表演分为四组动作:第一组为6/8拍,节奏平缓,但又有跳动感,膝部的颤动尤为明显;第二、第三组,节奏逐渐转快,舞姿豪放、有力,动作规范、严谨,其中还有近似“弯弓骑射”的舞姿;第四组是快板,两人作竞技性旋转对舞,把表演推向高潮。这时,大家鼓掌、呼喊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转技巧最高者。那贯穿全舞微颤的动律,高亢而近似呐喊的歌声,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多朗人战胜干旱,在沙漠边缘开辟绿洲时艰苦奋斗的情景,也为他们所创造的绿洲舞蹈文化赞叹不已。
“纳孜尔库姆”,流传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鲁番一带,是以弦乐和歌声伴奏的双人对舞的形式,并分为一般表演和竞技两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拟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鸭子走路”等形态;并以夸张的手法模拟对方。后者两人各出新招以压倒对方,群众和着声鼓声有节奏地呼喊“强将相逢”、“快出新招”之类激励的语言以助兴。这时,表演者大显身手,或“动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转”,其动态与“黑熊搏斗舞”颇有近似之处;而鼓点的节奏却与“秧歌”的“结束点”相同。这和吐鲁番自唐、宋以来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关,带有古乐舞的遗意;它是各种舞蹈文化互为影响,各种形式相互吸收的结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
塔吉克族居住在新疆塔什库尔干自治县,该地是帕米尔高原上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由于山路阻隔,交通闭塞之故,至今仍保存有较多的西域古乐舞遗风,又掺揉了高原文化的特点。他们把鹰视为山巅的强者、英雄的象征,舞蹈中不乏“鹰”的形象,以“恰甫苏孜”这一形式最为典型。
“恰甫苏孜”一词,塔吉克语意为:“快速、熟练”,是音乐节奏的名称,为7/8拍;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并带有竞技。开始时,一名表演者先进场表演,然后邀请另一人同舞,两人徐展双臂慢步前进,如双鹰盘旋;节奏转快后,互相追逐、嬉戏,两人靠近又骤然分开旋转;忽而跃起、蹲落,拧身旋转而起,如鹰隼起落扶摇直上。女子舞蹈比较柔和,但也不失鹰的姿态。
伴奏乐器有鹰笛、手鼓等,两人交织吹奏鹰笛,一面手鼓由两名妇女敲打,非常别致。鹰笛用鹰的翅膀骨制作,是古代“骨笛”的遗存,和“羌笛”有一定的关系,其音色美妙、动听。其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跳蹲与旋转的技艺;其伴奏以笛、手鼓为主等特点,和史书、唐诗关于“胡旋舞”、“胡腾舞”的记述多有相似之处,正是西域古乐舞的风范。
塔吉克族的人口并不多,其农牧经济也不甚发达,但他们的舞蹈文化具有较高水平,他们所保存的乐舞文化是丰富多采的。
……追寻先民的“舞影”,使我们略见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之一斑。它们既风格迥异又相互交融、渗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56个民族的舞蹈从原始中走来,在群众中自然传衍着,一代又一代——多有创造。历史的演进,社会及自然生态作用,留下了斑斑印迹——各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功能与形态的嬗变,却依然映射出各个民族的审美特质和智慧之光。对于今人,它们负载着娱悦心身的寄托,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宝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微信登录

×
发表于 2011-8-20 2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码关注
楼主你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小程序扫码登陆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5-5-6 17:55 , Processed in 0.15592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