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15|回复: 0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05法国电影回顾展影片扫描 2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08-4-28 19: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第四单元:狂野的青春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青年电影”反对“爸爸电影”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儿子反对老子的结果。儿子的到来就是为了反对老子,否则要儿子干什么?假如历史上的儿子们都顺从老子们的意愿,当今的人类也许仍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甚至围着树叶吃生肉(文雅的说法是“茹毛饮血”)。本单元的影片以青少年的反叛为主题,其他单元的有些影片也是以此为主题的,只是由于影片编组的需要,无法被全部编入本单元。

  让-维果(1905—1934)素有“电影界的兰波”之誉,让-维果的电影也经常被比作兰波的诗歌。兰波的诗歌充满对动荡不安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以及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精神,艺术上追求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以“明确与含糊相结合”的手法深刻揭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1982年版,第582页)。让-维果的电影既注重准确地捕捉现实生活影像,又不满足于机械地摹写现实,而是力争将现实影像升华到诗的境界,同时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视像。让-维果电影的这些特征,可以说既得益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诗人气质,也得益于他既拍纪录片又拍故事片的经历。本次影展放映他的两部故事片。

  《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1933)具有明显的和激进的反对甚至颠覆资产阶级社会的意图,试映时曾激起轩然大波,资产阶级人士纷纷以学生家长的身份攻击此片的“反法国”性质,电影审查机构发布了禁映令(1946年解禁)。二战后,这部批判意义锋芒毕露的影片几乎成了表达反叛精神的电影作品的“新约全书”,甚至一些天主教人士也从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比如一位神甫曾经撰文反对当局禁映此片的做法,他的辩解是:这部影片攻击的是世俗学校!此片可以说是电影史上表现青少年反叛主题的先驱,不仅启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旗手的开山之作《四百下》(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和英国自由电影主将的著名作品《如果》(林德赛-安德森,1969),而且在美国影片《无因的反叛》(尼古拉斯-雷伊,1955)和《死亡诗社》(彼得-威尔,1989)中也不难找到它的影子。

  《驳船阿塔兰特号》(L’Atalante,1934)问世之后经历了悲惨的命运。1934年4月25日,在为放映商举行的放映会上,这部影片被认为毫无商业价值。为了保证票房收入,负责发行此片的法国高蒙电影公司强行地把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驳船驶过》加进影片,甚至把片名也改成了《驳船驶过》,并且野蛮地删去了许多被认为多余的画面。然而,发行商的愚蠢删改不仅没有提高票房收入,反而招来了观众的嘘声。1945年,这部影片终于以原来的片名再度上映,原来的音乐和被删去的部分画面也得到了恢复,但是距离原版影片仍然有很大差距。直到1950年,电影资料专家和电影史专家才根据原始素材重新剪接了一个据称相当接近原作的版本。然而,所有这些对维果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这部影片横遭删改和票房彻底失败的惨境中,让-维果于1934年10月5日去世。

  雷奥-卡拉克斯(1960年—,原名阿莱克斯-杜蓬)二十四岁时就拍出了广受好评的《男孩遇到女孩》,并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年轻继承人。然而,他的影片摆脱了六十年代作者电影的自传体风格和七十年代作者电影的单一类型,具有风格重叠、类型交叉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他的下一部影片《坏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1988年,他着手拍摄《新桥恋人》,因超支而被迫中断,后经长期搁置才恢复拍摄,于1991年公映。这次拍摄经历使人觉得他是一个不好合作的导演。直到1999年,他才拍出第四部影片《波拉X》。在法国电影史上,很少有导演像卡拉克斯这样突然闯入影坛,然后以如此之长的间隔拍片。

  《男孩遇到女孩》(Boy Meets Girl,1984)是卡拉克斯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轻松愉快和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如果只用一句话复述这个故事,那就是:一天夜里,一个刚刚被女孩抛弃的男孩遇到了一个刚刚抛弃男孩的女孩。此片的独特创造性在于拒绝模仿别人的风格,导演手法简洁明快,两位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此片令人想起了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作品,因为它新颖独特,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法,导演认为创造不是模仿。影片中的不少优美场面证明卡拉克斯具有卓越的视觉表达才能,如果换成别的导演拍摄,也许得借助大量的对话进行表达。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05法国电影回顾展影片扫描(5)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4:06 新浪娱乐
  《坏血》(Mauvais sang,1986)是卡拉克斯的成名作,由影坛新秀德尼-拉旺、朱莉叶特-比诺什和老牌明星米歇尔-比高利主演,获1986年的路易-德吕克奖。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匪徒死后,他的两个同伙要求这个匪徒的儿子阿莱克斯帮他们到一个实验室偷窃一种价值昂贵的疫苗,与这个线索交织的是阿莱克斯与一个姑娘的爱情。这部耗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实现了卡拉克斯认可的艺术愿望:既有谷克多的黑色浪漫主义印记,又有戈达尔的绚丽浪漫主义色彩。影片将写实与科幻融为一体,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相互交织,大量采用


 


了描写局部的特写镜头,并且将戈达尔式的剪辑风格推向了极致。

  《波拉X》(Pola X,1999)被认为是卡拉克斯迄今为止最为深沉的影片,讲述的故事如下:成功的小说家皮埃尔与母亲住在郊区的别墅里,并且即将与美丽的女友结婚,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完美,然而,一张似乎在梦中见过的面孔突然闯入了他的世界……如同影片的开始场面(表现空袭轰炸的纪录片影像配以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宣告的那样,此片表现了作者(作家皮埃尔以及导演卡拉克斯)体内长期淤积的能量。本片是卡拉克斯的第一部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原作者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作者)。在艺术风格上,卡拉克斯越来越抛弃人为的技巧,大量运用实景和自然光。

  安德烈-泰西内(1943年—)的《野芦苇》(Les Roseaux sauvages,1994)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法国西南部一座小城市里几个中学生的故事,当时正值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爆发,大量法国归侨的涌入使这座偏僻小城也能感受到地中海彼岸的动荡风云。本片荣获1995年恺撒电影最佳影片奖,有的评论家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部影片“不过是一部提供了表现寄宿学校的年轻人初识同性恋这一题材的第无数个版本的电视影片而已”,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准确的、敏感的个人电影”(《世界电影动态》1995年第4期)。泰西内是法国电影界最固执的导演之一,总是毫不犹豫地探索新的创作道路。

  阿伯德拉蒂夫-凯奇什(1960年—)的《躲闪》(L’Esquive,2003)深入描写了巴黎郊区北非移民后裔的生活,以纪实手法表现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男女的恋爱经历。主人公是一个叫克里莫的十五岁的中学生,住在巴黎郊区的廉租房里,母亲在超市工作,父亲在监狱服刑。克里莫爱上了一个叫丽迪娅的漂亮女孩,然而这个女孩喜欢一种叫“爱情与偶然的游戏”。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克里莫试图向丽迪娅表白爱慕之情。本片导演凯奇什是突尼斯裔法国人,非常熟悉影片中描写的生活。

  第五单元:喜剧与其他

  没有喜剧的影展算不上真正的法国影展。法国人几乎是在发明电影的同时就开始拍摄喜剧片了:“笑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第七艺术问世的时期,卢米埃尔在电影史的第一个星期里拍摄的稀世之作《水浇园丁》就是第一部试图从观众那里得到笑声的电影。”(《世界电影》1989年1期第236页)。喜剧片始终是法国电影中最受大众欢迎的片种,也赢得了我国观众的青睐。本次影展选择了两部“文人喜剧”,这种喜剧继承的是克莱尔的传统,有别于我们熟悉的插科打诨式的“通俗喜剧”。除了喜剧之外,本单元还有其他种类的影片:侦探片、纪录片以及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

  雅克-塔蒂(1907—1982)不仅是出色的喜剧电影导演,而且被认为是继默片时代的麦克斯-林戴以来法国最杰出的喜剧电影演员。另一方面,塔蒂的喜剧片属于法国喜剧片中的另类,被称为“文人和学者的喜剧片”。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仅仅拍过六部影片,本次影展将放映其中的两部:《我的舅舅》(Mon oncle,1958)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不合理性,既讽刺了爱机器胜过人的生活方式,又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中产阶级(本片获1958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游戏时间》(Playtime,1967)是一部耗费巨资和三年功夫潜心制作的70毫米喜剧大片,通过一连串诙谐幽默甚至放荡不羁的故事情节,描绘了现代化办公大楼、展览会和夜总会里污七八糟的气氛,噱头安排得非常巧妙而且恰如其分(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上]第55页)。

  雅克-德莱(1929年—)的名字或许不为我们熟知,他是阿兰-德龙的签约导演,或者说德龙是他的签约演员。1969年,他们在合作了第一部影片《游泳池》之后,又合作了第二部影片《博萨利诺》(1970,改编自奥古斯特-勒-布鲁东的小说《西西里家族》),这部由多国投资的影片气势磅礴,创造的巨大票房价值令阿兰-德龙身价百倍,促使德莱与德龙合作拍摄本片的续集《博萨利诺公司》(Borsalino and Co,1974),继续讲述了三十年代法国马赛的一帮匪徒的故事([法国]亨利-罗德《阿兰-德龙传》,中文版见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和268页)。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法国版的《教父》和《教父Ⅱ》。德莱谙熟美国电影文化,并且巧妙而自然地将之移植于法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外国电影编辑室编《外国影人录(法国部分)》第188页)。

  阿兰-科尔诺(1943年—)是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剪辑与导演专业。他在毕业后拍过一些成绩平平的影片,后来开始追求票房和明星效应,主要拍摄警探片。《左轮357》(Police Python 357,1976)是他在转型之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由伊夫-蒙当、西蒙娜-西涅莱两位大牌明星担纲主演。影片中的人物冷酷无情孤独怪异,情节蜿蜒跌宕引人入胜,结局扑朔迷离出人意料。

  克劳德-贝里(1934年—)是制片也是演员,是导演又是编剧,他以这四种身份拍摄的影片超过100部。作为制片,他制作过五十多部影片,包括我国观众熟悉的影片《苔丝》、《情人》、《玛戈皇后》;作为演员,他塑造过三十多个角色,但未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导演,他拍过二十多部影片,除了下面介绍的几部,著名的还有《我爱你》(1980)、《萌芽》(1993)、《性感保姆》(2002);作为编剧,他编写过二十多个剧本。从前他担任过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的领导,现在他是法国电影资料馆董事会主席。

  《告别往昔》(Tchao Pantin,1983)是根据法国作家阿兰-巴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风格独特的侦探片:一个因遭受毒品侵害而丧失妻儿的警察局侦探,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单枪匹马地破获了一起贩毒案,并杀死了三名毒贩,最后他本人也遭到暗杀。表面上看此片讲述的是侦探故事,实际上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迷惘的人群和厌世心理。这部影片问世后在法国影评界和观众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中国电影资料馆在1985年举办的法国电影回顾展上,曾经放映过这部影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编《法国电影回顾展》特刊,1985年3月出版)。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05法国电影回顾展影片扫描(6)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4:06 新浪娱乐
  《弗洛莱特的若望》(Jean de Florette,1986)取材于马塞尔-帕尼奥尔的著名小说《山泉》,讲述了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山区农民寻求水源的故事。由于本片获得的巨大成功,促使导演紧接着拍摄了它的姊妹片《甘泉玛侬》(1986)。其实,帕尼奥尔早在1952年就根据自己的小说拍过一部名为《甘泉玛侬》的影片,也就是说贝里的这两部影片是重拍片。贝里的成功得益于高超的导演手法,以及根据几代观众的不同喜好而选择的合适演员:深受欢迎的老牌明星伊夫-蒙当、当红影星杰拉尔-德巴迪约和后起之秀达尼埃尔-奥特伊。此外,这部影片的大部分外景拍摄于对法国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的度假圣地普罗旺斯。在法国电影市场不断萎缩的八十年代,贝里的这两部影片不仅被奉为一种使法国电影重新夺取欧洲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有效模式,而且成了一种高质量的新电影的象征(如同五十年代末人们为新浪潮电影勾画的特征那样)。当时的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说:“我们每年只要出六部《弗洛莱特的若望》,法国电影就有救了。”(《世界电影》1989年1期第248页)。

  尼克尔-卫特莱(1911—1965)首先是作家然后才是电影导演,她编导的文献纪录片《巴黎1900》(Paris 1900,1948)在电影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精心制作的影片使用了1900—1914年间的数百部影片的资料,以诙谐与讽刺的手法,通过表现二十世纪初“美好时期”过时的光怪陆离的服装和生活情景,揭示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内部结构以及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暗流(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文版,第122页)。她在后来拍摄的影片《生活从明天开始》中表现了原子时代的开始及其危险,由于受到种种阻挠,她无法继续电影导演生涯,而是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在电视时代到来后兼做电视节目。

  克莱尔-西蒙(1955年—)也是一位女导演,也是以拍摄纪录片出名。1976年以来她拍过约二十部影片,《课间休息》(Récréations,1992)是最著名的一部,表现了幼儿园的生活片段:随着下课的铃声,孩子们像鸟儿一样冲出教室,寂静的院子里顿时喧闹无比……在西蒙的镜头里,生机昂然的孩童世界,绝对不是玫瑰色的童话世界。课堂上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是秩序和理智,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混乱、暴力甚至疯狂,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时候小天使们并不十分可爱。

  并非结语

  作为电影资料馆之间的业务往来,本次《法国电影回顾展:从经典到当代》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法国电影回顾展,只有1985年的《法国电影回顾展》可以与之相比。1985年3月26日至5月2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的《法国电影回顾展》陆续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长春举行,放映法国影片四十部。在此之前,1984年12月15日至1985年2月12日,法国电影资料馆和蓬皮杜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先后在巴黎、格勒诺布尔、里昂、南特举行,放映中国影片一百三十二部。这两次大规模的影展是根据中法两国政府的文化交流协定举办的,曾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影响,为推动中法电影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中法文化年的重大交流项目,本次《法国电影回顾展:从经典到当代》是对法国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的回应。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法国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放映了一百一十部中国影片(包括二十部香港影片),题材多样和风格各异的中国电影杰作,向法国观众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本次《法国电影回顾展:从经典到当代》是中法文化年电影交流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其他电影交流活动,我国观众将看到更多法国影片。中法电影交流开始于十九世纪末,随着中法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的电影交流将更加频繁。诞生于1905年的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第一个百年历程,相信本次《法国电影回顾展:从经典到当代》将对中国电影第二个百年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4-6-8 23:36 , Processed in 0.1042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