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q.cc|舞台工程,驴友资源,业余无线电技术人的网站

 找回密码
 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88|回复: 1

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0 16: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关注
原标题:全球表演艺术行业代表云端齐聚 共享新经验 共谋新思路 共蓄新动能 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剧院是推动文明创新交融的重要引擎,也是一座城市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灵归宿。2019年,首届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为全球表演艺术机构深化合作、交流互鉴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期间,世界剧院联盟正式成立,为全球表演艺术实现新发展搭建规范性、深层次、常态化的多边交流平台。

传统表演艺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经典剧目如何在传承基础上突破创新?数字化技术如何为舞台表演插上创新之翼?在过去一年里,面对行业共同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剧院在传承自身特色同时锐意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战略,策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出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进一步深化交流互鉴,推动行业运营经验分享,12月8日、9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成功举办。论坛期间,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位表演艺术行业代表,通过线上的方式聚首,50余位嘉宾发表演讲,围绕“新理念·推动行业发展”“新视野·焕发艺术活力”“新呈现·探索多样表达”三大议题,共同探讨表演艺术行业的“传承”与“更新”。

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世界剧院联盟官方网站、央视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引发社会各界对表演艺术发展的广泛关注。

经过两天的交流讨论,各位代表一致认为:一是,表演艺术要在传承中延续经典,在创新中走向未来。二是,要应用新技术、新媒介、新空间,持续拓展表演艺术的边界,服务更多元公众。三是,要携手致力于表演艺术传播普及、青年艺术家培养扶持、新作品创作呈现,为全球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四是,要密切互换巡演、联合制作、联合呈现,深化各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



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

新理念·推动行业发展,他们这样说

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 王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每一个艺术机构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多年来,国家大剧院充分吸收借鉴各国艺术机构有益经验,打造了汇聚全球精品的表演艺术平台、激发澎湃动力的原创艺术平台、提升公众素养的艺术普及教育平台、多元立体可感的综合艺术展示平台、共话交流合作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反映时代之变的数字文化平台等六个平台,完善了作为一家综合艺术机构的各项功能。

但从长远来看,如何更好地维护剧院平稳运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加速科技赋能艺术、实现线上良性循环,依然是全球同行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是持续做好观众培养。我们应继续保持线上线下“双演”模式,一方面关注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观演喜好,有针对性地策划演出活动和巡演安排;另一方面通过线上联合呈现或独家首播国际艺术机构、艺术节整场演出,树立国际艺术机构联合品牌,获得既有观众持续关注的同时,吸引和培育新观众。二是追求卓越艺术品质。品质是剧院在时代洪流中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也是世界剧院同行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当以可及性思维策划优质演出项目,通过联合制作推出更多高品质经典艺术作品的全新版本,日新日进,臻于至善。三是注重艺术人才发掘培养。我们需要更丰富的手段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积极为新人新作崭露头角搭建舞台,打开青年人才与专业院团合作的新“视界”。四是不断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我们应转变理念、主动应对,深化智慧型剧院建设,加大5G、人工智能等普及应用,让表演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光芒。五是加强多层次多维度文化交流。我们应长远规划创新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形成全新思路模式,深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剧院行业向深向实不断发展,我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合作共赢。打破机构间藩篱,建立更加紧密、高效、频繁的沟通联络机制,深化剧目联合制作、歌剧电影传播、数字资源互换、艺术人才交流、国际巡演事务等方面合作,务求取得实效。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铺路、以数字赋能,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剧院行业深度融合,在智慧剧院建设、数字产品开发、艺术传播推广等方面享其成果、得其便利,持续增强发展动能。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秉持交流互鉴理念,推动世界剧院联盟建设,相互宣介艺术成果,创新升级合作层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抵抗风险能力,构建休戚与共的世界剧院命运共同体。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首席执行官

多米尼克·梅耶

疫情期间,我们一共制定了三个重大计划。第一个计划是技术方面的,即实现斯卡拉歌剧院现代化。第二个计划是环境保护方面的,因为我们无法忽视这个问题。第三个计划是包容性方面的。

我们正在做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彻底更换剧院的电脑系统,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实用可靠的电脑系统;第二个变革,是创建一个新的线上播放平台,我认为建立这一平台对剧院的现代化非常重要,也是实现剧院和广大观众交流的关键;我们正在规划的第三个变革,就是升级剧场内观众座椅背后的字幕显示屏,届时,将会有五到八种语言可供选择。我们还有一个举措,就是改变展示乐谱的方式,更多地用平板电脑来替代纸张。我们希望斯卡拉歌剧院在保留古典歌剧院风格的同时,也有非常现代化的一面。我们的第二个计划,是关于绿色环保的计划。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剧院能减少50%左右能耗。这是一项巨大挑战,要实现它并不容易,斯卡拉歌剧院历史非常悠久,所以要实现能源系统的现代化,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制定的第三个计划是关于包容性的,要建立一个让所有人感受到尊重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此,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完整计划,希望能让情况有所改善。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首席执行官 露易丝·赫伦

悉尼歌剧院在成立40周年之际开启了“十年改造项目”,所遵循的逻辑一个是维护并保持机构原有特色,另一个则是持续改革和创新,以跟上艺术家、观众和游客的步伐。这是悉尼歌剧院自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造升级,我们要将这座20世纪的建筑杰作转变成一个适合21世纪的舞台。“十年改造项目”今年七月正式结束。悉尼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西蒙娜·扬认为,升级后音乐厅的音响效果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受,这也是整个改造期的基调。

在提升场馆灵活度和性能的同时,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让这个建筑更加容易进入。一方面我们提高了悉尼歌剧院无障碍设施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对悉尼歌剧院的整体布局做了重新安排。同时我们还配有多语言频道,确保语言不会成为我们之间的阻碍。我们重塑了节目编排,在庆祝悉尼歌剧院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体验活动,包括线上和线下,旨在加强我们和悉尼当地社区的合作交流,并提升澳大利亚本地以及世界各地观众的参与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一系列免费的社群普及活动,旨在积极回馈社会,吸引新的观众群体。

印度国家大剧院主席 库什鲁·森托克

印度国家大剧院,其英文简称恰好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一样,也是NCPA。贾姆希德·巴巴博士以及委员会成员有着建造一座世界一流艺术中心的愿景和决心,花费数年填海造地8英亩,创建塔塔剧院。此后实验剧场、多功能舞蹈剧院以及能容纳1000人的歌剧院相继落成,吸引了众多国际乐团和来自印度及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在这里演出。

我们拥有音乐部门、印度交响乐团、舞蹈部门、国际音乐部门、艺术展厅及西方古典音乐部门、印度交响乐团音乐学院等。我们不仅尽力呈现舞台表演,上演经典剧目,也致力于原创剧目的创作及演出,还致力于培养年轻人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培养世界级的艺术家。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风骨是建立在这个国家对艺术的重视程度上的。我们致力于展现最高水平的艺术,这是印度国家大剧院应始终坚守的责任。我们志在吸引年轻观众,他们将塑造未来的世界观,而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印度,这样的论坛将有助于提升印度艺术从业者的社会形象,这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相信在印度一样可以实现,毕竟印度拥有许多世界公认的伟大艺术家。

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首席执行官 弗朗西斯卡·赫吉

2022年是我们在疫情发生后首次呈现完整的艺术节内容。3周里,我们在16家场馆举办了500多场活动,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名艺术家参与演出。

经历了疫情,2021年我们收获了两大经验:首先,不能低估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其次,呈现完整的观演体验对于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和提高观众忠诚度至关重要。到了2022年,我们通过引入“通行卡”,提升无障碍服务,改善聋哑和残障观众的订票体验。我们也努力让票价更亲民,38%的票都在20英镑及以下,25%的演出是完全免费的,2022年票房收入只比疫情前低了7%。

扩大受众是关键。我们通过免费活动和票价折扣吸引来了此前不熟悉我们的观众。定期的、不断的宣传提高了观众的信心和忠实度。我们呈现的演出,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保证,观众认为出席现场演出很有价值,观演体验必须物超所值。我们直接向市场发问,通过调查问卷和小组访谈的方式,重新设计艺术节的观众体验。我们力求为最广泛的观众提供最有深度的体验,和最高质量的艺术。

乌拉圭国家广播电视演出服务中心主席 阿黛拉·杜布拉

乌拉圭有300万常住人口,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首都蒙得维的亚,意味着其他中小城镇居民不能和蒙得维的亚居民享受同等的文化资源。因此,国家广播电视演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节目放送接触到了中小型城镇的观众,这是我们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群体,也是他们第一次观看中心的演出,这一举措给中小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和变化。

中心在2022年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两点。第一,中心的艺术家在本届世博会带来了精彩演出,他们的探戈表演证明了文化是乌拉圭的名片之一。第二,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包容表演艺术节,这项活动得到了欧盟国家文化协会的支持,给中心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经历。中心的舞者、国家芭蕾舞团成员与身患残疾却依旧热爱舞蹈的人们同台演出,并针对行动不便的观众对剧院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艺术节的所有节目充分考虑现实情况,配备了手语讲解和音频内容描述,让无法听到声音的观众也能享受表演。

文化交流是中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乌拉圭国家广播电视演出服务中心同样希望致力于与中国的艺术机构开展进一步交流。

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

新视野·焕发艺术活力,他们这样说

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执行与艺术总监 克利夫·格林逊爵士

自卡内基音乐厅正式开放起,它便成为世界知名艺术家心驰神往之地,成为展示多样音乐风格的艺术殿堂。如今的卡内基音乐厅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将音乐的变革性力量传递给观众。我们越来越坚信讲好故事是节目策划的关键,这也是卡内基音乐厅逐渐成为文化界领先者的核心原因。

过去15年里,我们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是举办了多个艺术节。每个艺术节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旨在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为他们提供探索重要议题的契机。2019年,音乐厅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艺术节,我们与纽约80多个机构展开合作,探索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一步步推动美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三个多月里,音乐厅与合作机构共开展150多场活动。当卡内基音乐厅因疫情关闭了18个月时,我们立即将演出转至线上,探索在家也能通过音乐保持联系的新途径。

在不断走向世界,接触更广大观众群体的同时,我们将继续秉承卡内基音乐厅的优秀传统。这里举办的精彩演出将如火焰一般,为音乐厅向全世界传播艺术精品提供能量。

意大利热那亚卡罗·费力切歌剧院院长 克劳迪奥·奥拉奇

作为热那亚卡罗·费力切歌剧院的主管,传统、研究和创新这三个概念贯穿着我的日常工作。为尊重热那亚光辉的艺术文化历史,在研究层面上,我推进了对热那亚历史档案中相关音乐和文献遗产的系统性挖掘梳理。这项工作让剧院的演出排期更加注重热那亚的艺术文化传承,突出表现这些伟大作品在音乐史上取得成就的时刻。

舞台无疑是实现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地方,为此歌剧院采用了一系列最新科技。一年前,歌剧院委托多媒体导演克里斯安·塔拉博雷利为《丑角》进行多媒体设计,在与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文化频道合作的这部作品中,歌剧院首次使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欣赏作品的观众成了歌剧院实行诸多创新之举的第一批受益者。

歌剧院所做的一系列艺术创新之举,是为了一如既往地让观众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多种艺术语言。如作品《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便广受好评,导演达米亚诺·米切莱托的表达,为诠释这部精彩的莎士比亚题材作品提供了灵感来源,使作品在当代维度解读及深层意义剖析上都更加具象化。在诸如此般的策略方针下,剧院将继续致力于生产、研究歌剧作品,不断鼓励创新,探索更多可能。

中国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 张颂华

2021年3月,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一大发展格局、两维圈层、三新业态、四大朋友圈、五大融合、六支人才队伍”的发展路径,到2025年,我们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品质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演艺机构。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国内外演艺生态。面对疫情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在厘清目前演艺行业和剧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适应新时代对演艺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融合与创新,从四个方面,继续探索未来剧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一是发挥整合功能优势,深化场团融合丰富内容供给;二是打造剧院经典剧目,面向“Z世代”开掘更多触达渠道;三是持续释放空间潜力,以区域效益辐射城市生活;四是把握数字化赛道新机遇,打开剧院场景延伸的可能性。

感谢国家大剧院、世界剧院联盟为中外表演艺术机构搭建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互鉴平台——这个平台给了我们信息,更给予了我们信心。面向未来,我们将在世界演艺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中,超前谋划,积极探索剧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芬兰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 莉莉·帕西基维

数字化和发展的眼光是我们运营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争做数字化的先行者,不仅在演出、内容方面,还包括工作流程、票务和客户服务等各个方面。数字化让我们触及芬兰全国的观众。我们接受政府资助,因此要服务于芬兰全国人民。有了数字化服务,我们不仅可以让艺术惠及芬兰各地,还可以走向世界。

在我们的运营战略中,当然最重要的是保持高艺术水准。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应当反映所处的时代,应当展现当代精神和视觉呈现。我们有许多知名的媒体合作伙伴,比如芬兰国家广播公司、赫尔辛基日报,以及自有线上平台“24小时舞台”。我们还与德法公共电视台合作,这是一个欧洲文化频道,每年设有“歌剧季”播放世界各地的歌剧演出。另一个重要的平台是“歌剧视界”,由欧洲歌剧联盟发起,受创意欧洲文化基金资助。这些都切实扩大了我们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在内容开发方面,我们在去年的台湖舞美论坛上曾详细介绍了“超凡歌剧”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将沉浸式技术应用于现场演出可能性。我们也正在创作独立的沉浸式作品,比如埃萨-佩卡·萨洛宁创作的歌剧《莱拉》。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传播,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和线上平台。说不定,以后我们甚至可以在元宇宙中建造一座歌剧院。

日本新国立剧场执行总监 藤野公之

1997年,日本新国立剧场在东京正式开幕,除了策划、制作和演出,还依次开设了三家培训机构,即歌剧工作室、芭蕾学校和戏剧工作室,旨在培养新一代表演人才。2022年恰逢日本新国立剧场开幕25周年。我们以“更愉悦、更未来、更国际”为口号,正式拉开了今年演出季的大幕。这一口号代表着“希望”和“行动承诺”。

我们首先在芭蕾舞领域发起了新挑战,计划在2029-2030演出季实现芭蕾推广计划的目标。第一是与世界各地的剧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制作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不断吸纳首席舞者在内的更多优秀舞者加入剧场。第二,进一步提高舞者的薪酬待遇,致力于向世界一流芭蕾舞团的水准看齐。第三是优化芭蕾学校的功能。面向15岁及以上的学生,开设为期五年的综合培训课程,开设为期一年的高级专业课程,培养一流专业舞者。第四是,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在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五,我们将全面更新舞台技术,升级剧场设施,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观演体验。我相信,出色的艺术作品能够促进交流沟通,唤起深刻的情感共鸣,为世界带来和平安宁。

奥地利维也纳人民歌剧院院长 洛特·德·比尔

来剧院看演出就像进行一场对话,而你和谁进行对话,和谁进行思想交流,会对说话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众群体,就能呈现更有趣的艺术作品。而我的任务就是找到连接两个不同世界的方法,也就是在不同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人民歌剧院的意思是人民的歌剧院,我们也一直把这个词作为剧院的理念,“这所剧院属于维也纳所有人”。

剧院,应该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打动人心的、充满感情的地方,应该是有诗意的、有趣的、让人惊讶的,我认为,走进剧院,人们能感受到诗意的美好,感受到愉悦,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甚至是感受到一种想走进剧院的冲动。除了纯粹为了娱乐之外,剧院还应该具备更多一层面的内涵。就像内藏乾坤的特洛伊木马一样,我们应该鼓励观众打开心扉,激励他们去思考一些平时不会考虑到的问题。

韩国大邱歌剧院院长 郑甲均

9月23日,大邱歌剧院举办了第19届大邱国际歌剧节,主题是“团结与多样性”,为呼应此主题,剧院策划了相应的歌剧演出。

此次歌剧节取得的卓越成果之一就是让歌剧院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歌剧节邀请到了普莱曼·卡尔塔洛夫先生担任开幕歌剧演出《图兰朵》的导演。目前,他在保加利亚国家歌剧与芭蕾舞剧院担任总经理,《图兰朵》故事里的主角在他的执导下重获新生。第二项成就是通过艺术上的团结合作,提高演出作品的完成度。大邱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这两个乐团主要演出古典音乐作品,通常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通过此次歌剧节的演出,他们成为了歌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艺术家紧密协作。这些成果也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大邱“创意城市·音乐之都”称号。第三项成就是大邱国际歌剧节已成为我院与其他剧院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大邱歌剧院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为庆祝剧院成立20周年,我们正积极筹划一系列精彩演出,通过整合歌剧院积累的海外资源以及演出经验,进行相应筹备。

中国广州大剧院总经理 何鹰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州大剧院不断创新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积极拥抱互联网,探索“互联网+演艺”新模式。其中,在庆祝剧院开幕十周年组织举办的“艺术照亮生活,感知拾光力量”线上演出活动,获得超1亿人次点击量。此外,广州大剧院联合华为、中国联通探索建设5G智慧剧院,并且依托5G智慧剧院平台,策划推出首个长期线上艺术产品——漫游经典“5G慢直播”,获得广泛关注。

二是开展文艺创作,向生产型剧院转型。广州大剧院经营的头十年,是以引进剧目为主,从2018年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为开始,剧院开启更多原创的探索。同时,剧院推动自主品牌项目“周一星剧场”青年原创孵化平台成功转型,探索出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创生产新模式,制作出多部兼具创新和市场的新剧目。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原创制作,剧院成立演出制作中心。

三是创新艺术新产品,拓展新的营收渠道。为开展更加全面的音乐教育,补齐剧院培训方阵,增加剧院收入,筹建了广州大剧院青少年弦乐团。联合QFUN戏剧团开创广州大剧院首期少儿戏剧艺术之旅,并成立了儿童实验剧团。除此之外,还加大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联名文创产品;联手广州塔、图书馆、博物馆、花园酒店等单位,建立文化品牌。

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

新呈现·探索多样表达,他们这样说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曹林

第四届台湖舞美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新呈现·探索多样表达,围绕新的呈现方式和新的表达方法展开讨论,重点关注数字互生与表演设计、线上演播与视听表达、网络数媒与演艺传播等话题,目的就在于从舞台空间出发,构建数字化演艺空间的理论体系框架,为数字化战略在舞台美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方法论和工具指引。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学会在学术积累、专家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对本专业的认识,加速知识更新的进程,广泛凝结国内外专家的优秀成果。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打破行业壁垒,加强相关分支机构的内涵建设,激活新型剧场艺术的活力。以艺术创作集成科技创新,以舞台应用带动装备研发,因势利导合力推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在线与在场相结合的元宇宙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要看到数字化转型给舞台美术领域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使表演艺术的呈现与表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部长 管建波

线上演出绝不是简单的将线下演出原样搬到线上。线下演出注重塑造气氛和情绪,为观众创造沉浸式的现场体验;而在线上,观众的选择更为多样,“短、精、炫”的短视频对人的吸引力更大,如何吸引观众、让观众喜欢,是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因此,线上演出必须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性地进行节目内容策划和新颖独特的视觉传达。

线上演出通过摄像机录制完成,其视觉语言和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视角有很大不同。国家大剧院录制一场线上演出,至少要用到设置在不同位置的8台高清摄像机。镜头代替观众的眼睛,随时切换全景、特写等各个景别,能够让观众看到演出中最精彩的内容。此外,由于观演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专为线上播出策划的演出项目中,舞美布景的设计就可以更多地考虑摄像机镜头捕捉的画面效果,而不必考虑现场的观众视线和视角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舞台、VR等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线上演出中。沉浸式的感受、任意切换的视角,将带来线上直播新的体验。

国家大剧院歌剧顾问 朱塞佩·库恰

戏剧布景中的新技术应用是一个宝贵的工具。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通过精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布景的成本,提升观众的体验。这样的布景可以做到可拆卸,可存储,更有序,更具装饰性。同样,使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设计出更加与时俱进的场景空间,也是有可能的。通常空白的空间比充满标志和物体的空间更具表达性。

剧院越来越受到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新的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剧目所有制作环节,从剧目规划到舞台创作,到演出呈现,以及剧目本身的感知环境,从观察式到沉浸式,艺术创作和沟通的新的混合模式,正在越来越兴起。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高广健

《只此青绿》舞剧文本的叙事结构,无疑用惯常的舞美设计经验无法完成。必须找到新的视觉叙事语言,方能展现这场“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画卷”是最初设计方案的形象种子。希望通过设置多层同心圆机械转台表现“展卷”之美,为时空重叠的叙事结构找到表演手段。2021年春,我们创作团队与演员一起,有幸在故宫博物院零距离相遇了这幅名画原作。一个不眠的夜晚突然有了灵感:如果在空中也设计一组以同心圆轨迹运行的弧形板,与地面多重同心圆转台相对应,形成立体化“展卷”岂不更具感染力? 舞台上空三重弧形板对应地面四层同心圆转台,上下升降,缓缓运行,遮蔽与打开,不仅用来完成演员“出画”“入画”及场景的自然切换;亦虚亦实的不透明性,能使舞台产生不可一眼望尽的含蓄、内敛的古典风韵。

舞台创作如同探险者在暗夜探寻,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只为给观众带去无限的想象与美好。只此敬畏,才对得起观众;只此匠心,才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大尊重。

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机构总监 马修·希尔沃克

我喜欢把剧院与大众的关系,想象成从核心向外辐射的多个层次。而我们的核心就是舞台上的歌剧。它们必须始终是出类拔萃的、激动人心的、美丽动人的,并且能代表国际最高演出水平。我们必须拥抱新作品、新故事、新艺术家和新的舞台艺术风格。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是我们的核心要义,也是剧院在过去百年中经久不衰的原因。

歌剧永远在变化、成长,并且永远是人类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途径。如果我们能够开始规划在大众和艺术世界中的前进方向,这无疑对第二个百年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歌剧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形式。它是众多艺术形式的集合体,而我们有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将这些形式以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

导演、舞美设计师、服装设计师 乌戈·德·安纳

几个世纪以来,彩绘背景幕布一直用于剧院的舞台布置,创造出富有戏剧性的场景空间,并实现场景转换,为观众带来奇妙的视觉体验。当下,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比如有机玻璃镜面与真空彩绘的结合,让彩绘背景创造出全新场景和特定氛围。

例如,通过改变彩绘背景纱幕的透明度可实现转场效果。在《茶花女》中,彩绘和镜面营造出了朱塞佩·德·尼蒂斯绘画作品中描绘的场景与氛围。而在《诺尔玛》的一个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布景中,场景转换是通过3D投影实现的。技术也可以让歌剧作品变得更加真实具象。在《假扮园丁的姑娘》中,通过观看一段现实中的影像,观众成为了故事情节的参与者。而之后,舞台上发生的故事则将我们带到了莫扎特营造的田园世界中。一些大型露天剧院,如意大利维罗纳圆形竞技场,彩绘背景幕布被视频投影技术所取代。视频投影打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并照亮了这座宏伟的建筑。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 王志鸥

在这些年的创作中,我们不断地在寻找、突破,一直围绕着“科技+艺术”的这个内核。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今年有幸为大家带来的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张艺谋总导演给我们定义了一个方向,就是做一朵雪花的故事,然后要展现出中国美学的这种空灵、极致和浪漫。我们在不断地创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以“数字科技”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创新相结合的这么一个立意点。

大家看到的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实际上是50万个发光点的编程,将雪花点亮,一朵朵小雪花最终连接成一朵大雪花,各个代表团的名字在其间连结闪耀,全世界的雪花都汇聚于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火炬台就由此而生。我们运用科技艺术的这种创作内核,打造了开幕式的“数字大脑”,围绕着数字脚本的这种创意的创作方式,我们把每一个节目的音乐、机械、演员的表演和数字内容进行了多维度的结合,实现了科技、艺术的驱动。

D-Wok创意总监兼首席执行官 保罗·盖普·库克

我们创作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歌剧的概念。每次创作新作品时,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为什么?如何讲述故事,让其衔接当代,指引着我们的思考。尊重原作者的想法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兼顾作品与现代接轨。同样的,新技术的运用也是为了还原原作内容的同时,创作出新的表达形式。科技帮助我们把空间化作布景,随着布景不断变换,展示出最让人出乎意料的舞台效果。

例如,在构想创作《拉克美》这部作品时,我们想到利用水景上面,处于不同平面的LED屏幕来制作布景。在咏叹调“花之二重唱”中,我们在布景里摆放了花朵,然后使用了帧率高达500fps的“Phantom”高速摄像机拍摄。加上水及液体和粉末材料,就可以制造出花朵爆炸的效果,营造“花朵瀑布”。如此一来,布景就成了叙事的一部分,而这些花朵就成了故事叙述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加入业余无线电家园网站 微信登录

×
发表于 2022-12-30 16: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扫码关注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程序

订阅号

QQ|手机app下载|中视遐迩(北京)版权所有|手机版|小黑屋|服务号|您好CQ!门户! ( 京ICP备15023877号-4 )

GMT+8, 2024-3-29 17:31 , Processed in 0.12400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